参会嘉宾认真听会。
湖北日报讯(记者汪训前、左晨)7月16日,随着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上线,这意味着林业碳汇迎来大好时机。
碳汇,即森林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能力。据测算,树木每生长一立方蓄积,约吸收1.83吨二氧化碳,释放1.62吨氧气。目前,全省已成功开发中国核证自愿减排(CCER)林业碳汇项目8个,共计94.36万亩,预计年均减排量76.8万吨,以50元/吨计算,价值万元。
在通山县燕厦乡金坑村,60岁的农民李如寅就是靠竹子吸碳吐氧,7年来多挣了35万元。通山县竹子造林碳汇项目,是中国首个可进入国内碳市场交易的CCER(中国核证减排量)竹子造林碳汇项目,成为湖北碳市场积极探索“工业补偿农业、城镇补偿农村、排碳补偿固碳”生态补偿机制的缩影。
据统计,年至年,湖北CCER总抵消量万吨,共产生收益约万元,其中,贫困地区产生的收益约万元。
湖北经济学院低碳经济学院教授、碳排放权交易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常务副主任孙永平介绍,为探索“政府引导、机构参与、农民受益”的生态补偿机制,湖北针对林业系统、农村能源系统进行了4次、约人的项目开发培训,开发农村沼气项目55个,年均减排量万吨,林业碳汇项目8个。
孙永平建议,湖北要充分利用独特的生态禀赋,在碳市场的带动下,积极开展植树造林、湿地保育、山区绿化等特色工程,增强草原、绿地、湖泊、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固碳能力,走出具有湖北特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减排行动中依靠生态资源形成“湖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