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炎病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捐资百万留佳话伉俪助学感人心 [复制链接]

1#

这无疑是一个直抵人心的大学校园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对九旬伉俪。卫荣彬,我校退休老干部;沈佩英,我校56级学生,毕业后留校任教。二位老师都是上海人,都是年出生。只是卫先生已于今年元宵节溘然乘鹤先去,留下沈老师身陷病榻。但他们携手捐资助学的义举,依然深深地感动着每一位经办人,感动着少数得知实情的受助人。

更多人并不知道,他们默默地创造了一个第一:我校基金会成立以来,没有任何商业背景的个人捐资助学金额最多。他们坚持了15年,捐助了万元人民币用于资助家庭经济状况贫困的学生。其中一部分是省吃俭用、从退休金里硬挤出来的;还有一部分则是二老暮年卖掉自己住宅的部分房款。二位老师低调内敛,从不在大家面前提捐资之事。

那是年9月的一天,北林校园的银杏叶还是满树葱绿。二位老师相伴走进学校教育基金会办公室。他们衣着简朴,说话谦和。此前,他们就已多次在社会上通过其他渠道捐资助学,但总感管理不善。听说学校专门设立了爱生助困基金,二位特意前来咨询。他们掏出元钱交给工作人员,说:“这是我俩的一份心意”。他们详细了解了基金管理和资助的细节,边听边点头,连声说好。最后,他俩异口同声地说,今后每年我们都会把钱捐到学校的基金里会。

他俩说到做到,从那年起,他们每年都手拉着手走进基金会,小心翼翼地掏出他们积攒了一年的钱。元、2万元、4万元、6万元......工作人员都知道他们捐的都是自己的退休金,一再劝他们不要再多捐了。他们总是表示,我们生活上过得去就行了。经济贫困的学生们不容易,一定要帮他们闯过难关。

他们多次对工作人员说,教育可以改变一个人、改变一个家庭的命运。我们帮助一个学生度过经济难关、完成学业,就帮助国家多培养一个人才,就有可能帮助这个家庭走出困境,就为国家减轻了一点负担。

一位工作人员对两位老人生活情况比较了解。他们平日生活特别简朴,过日子都是精打细算,每次出门都会盘算怎么换乘公共汽车最经济。一次老先生病了,工作人员去家中看望。只见房间里家具陈旧,用的床单还是几十年前的。他们生活节俭,但在精神上却有更高的追求,为国家、为民族、为学校、为下一代舍得付出。

只要是对国家、对民族、对教育有益的事,他们就不遗余力地去做。两位老人都签署了遗体捐赠协议,百年之后也要为医学科学做最后的贡献。

每次捐款,两位老师都悄悄地来、默默地走,从不张扬。基金会几次想报道一下他们的义举,都被他们谢绝了。他们说,我们只是尽了自己的努力、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他们唯一的要求,就是想知道受助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每当工作人员向他们介绍受助学生的成长和进步时,两位老人就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那是年的一天,基金会办公室的电话铃声响了。卫先生打来电话,请办公室的工作人员算一算他们已经捐的钱离万还差多少。原来,他们自知余生不多,卖掉了自己的房子。工作人员告诉他们,他们已经捐了47.3万元。

电话的那头传来老人虚弱但坚定的话语:捐够万吧!于是有了最后一笔一次性捐赠52.7万元。

工作人员做了认真的统计,他们捐助的学生已达人次。这些人中绝大多数同学只知道受到了资助,并不知道是谁在帮助自己。

受助的学生,有的家在西部边远山村,有的生长在单亲家庭。一位来自国家级贫困县贫困村的学生,家里6口人,只有父亲一人能在外打零工,家里生活十分困难。接受了两位老人的资助后,她顺利地完成了学业,还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两位老人和大学生们在一起

一位受助学生回忆说,快毕业离校时,老师通知他资助者想见见他。这是他和两位老师见过唯一一次面。第一眼看到两位老人,他感觉就像看到自己的爷爷奶奶一样。老人一点架子也没有。虽然没有说太多的话,但是让人感到非常温暖。这位学生毕业后去了部队,又从部队回到北京求职。他把自己和两位老人的合影摆到书架上。每次看到照片他都在想:能不能再见一次。听说卫老先生已经离世的消息,他非常伤心。他说,如果有机会的话,他很想去卫老先生的坟前献上一束花,表达他的感谢。他希望自己把这份光、这份热传递下去。

还有一位受助学生听闻卫先生逝世的消息非常悲痛,当年在他毕业去到部队后,曾将自己的第一身制服回赠与卫先生。他说,两位老人对他的帮助不仅是物质上的,更是精神上的,他们让一个从贫穷落后地方来的小伙子感受到了家的温暖,他们无私的精神也一直激励着他不忘初心,努力工作,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母校增光。

两位老人常说,物质的东西不能传家,只有精神可以传家。他们不但自己捐资助学,还教育子女自强自立,靠自己的努力工作生活。在他们的引导和熏陶下,子女不但支持二老持续助学,而且自己也热心做乡村儿童的资助工作。

如今,令学生尊敬的卫先生已经离去,与疾病抗争的沈老师不能开口述说她对贫困生的关爱和惦念。但他们慷慨解囊、济困助学的故事,还会在校园里流传下去,一定会成为受助学生不断前进的、强大的精神力量。(铁铮)

受助的大学生毕业了

受助学生感言:无言大爱奉献人生——向卫荣彬、沈佩英两位老人致敬

我是北京林业大学心理系本科11级学生赵云龙,也是卫荣彬、沈佩英老夫妇捐助对象之一。二老在我大学期间一直默默帮助我,让我能与其他同学一样接受教育、不断进步成长。作为一个上大学前从未离开过家乡的京外学生,我得到的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帮助,更是温暖的爱。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发觉着这种爱已经一步步深入我的价值观。正是他们大爱无言、大爱无私,激励我努力向上、不言放弃,影响我以善为先、助人为乐,像两位老人一样帮助他人、奉献社会,发挥自身价值。

本科毕业时,在学校基金会的帮助下,我曾与几位受过捐助的学生一同看望过二老,两位老人慈祥善良、博学智慧,与我们分享经验,答疑解惑,使我们受益匪浅,充满正能量。最令我感动的是卫爷爷和沈奶奶对我说的那句话,“知识改变命运,你要是读研,不要担心费用,我们继续帮你,我们年龄大了,能为社会做的也只有这些了。希望你们都成长成材,为国家人民做更多更大的贡献,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我既感激又敬佩,当即表态,要坚持学习,向二老学习,将爱心传递。

毕业后,我到延庆区珍珠泉乡做大学生村官。当时村里有一位年过七旬的独身老人,是村里的五保户且精神失常,一直由村官照顾,而照顾他的村官面临再就业。我毅然决然接过他手中的接力棒,主动承担起照顾老人的责任。收拾屋子、买衣物、给他洗漱、陪他散步,在这过程中我充满幸福感、获得感和价值感。我还积极参加新村官演讲和区委十佳宣讲活动,并接受延庆电视台采访,把我们村五位村官薪火相传照顾老人的事迹宣传出去,让这份正能量感染更多的人。而这些都离不开卫沈二老对我的影响,他们对我的影响是一生的。

前几日听闻卫爷爷去世的消息,心中十分悲痛,遗憾没能见上卫爷爷最后一面。得知他们二老生前都签了遗体捐献协议,我深深感觉他们真的是太伟大了,内心由衷地敬佩。他们把几十年的青春奉献给教育事业,把勤俭节约的积蓄倾注入祖国的未来,甚至把人生最后的身躯都奉献给了国家和人民。他们就是用奉献在书写人生,燃烧自己温暖大地,照亮他人,却从来没有说过。我有幸能够得到二老爱心捐助和言传身教,他们的精神一直影响并促使我努力工作、奉献社会、服务人民,我会永远记得二老的教诲,不断学习、提升自我,尽我所能回报社会,将他们的精神传承下去。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