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炎病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财政支持 [复制链接]

1#

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和重大任务包括,“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强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快推进重要生态屏障建设,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森林覆盖率达到24.1%”。其中,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试点将形成中国特色生态保护方式和制度,不断提高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樊轶侠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

资源环境和生态文明研究中心研究员

覃凤琴

资源环境和生态文明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国家公园体制改革是自然保护地领域的一场系统性重构式变革。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启动了自然保护地领域的重大改革。新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是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的核心载体,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中居于首要地位,目的是确保重要自然生态系统、自然遗迹、自然景观和生物多样性得到系统性保护,提升生态产品供给能力,维护国家生态安全。

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建设正在稳步推进,已探索出不少生态保护制度创新经验。自年至今,我国已经建立了10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通过一些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的实施,推动管理体制改革创新。围绕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和自然保护地整合,我国在管理保障体系建设、自然资源与资产确权、社会参与机制完善、差异化的分级分类管理等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国家公园管理机构也由分散走向统一。年机构改革后,中央明确组建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加挂国家公园管理局牌子,统一管理国家公园等各类自然保护地。随着保护力度加大,各试点国家公园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维持稳定或者有所上升。

国家公园资金投入渠道有所拓宽。中央层面通过专项资金和一般转移支付安排资金,省级和地方财政持续增加配套资金和专用经费。中国绿化基金会、全球环境基金等社会组织对国家公园保护事业的支持力度逐步加大。部分国家公园试点也进行了生态补偿制度探索,通过增加生态管护公益岗位、发展绿色产业等方式,形成了有自身特色的生态补偿实践。

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仍需加大财政支持。“十四五”时期,建议财政从“权和钱”两个方面支持国家公园体制改革。

一是厘清中央和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构建协同管理机制。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自然资源领域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办发[]19号),其中专门提到:要根据建立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进展情况,将国家公园建设和管理的具体事务,分类确定为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中央与地方分别承担相应的支出责任。下一步,应针对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评审情况和各自然保护地特点,建立差别化的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清单,构建主体明确、责任清晰、相互配合的国家公园央地协同管理机制。

二是建立长效化、多元化资金保障机制。统筹包括中央基建投资在内的各级财政资金,保障国家公园等各类自然保护地的保护、运行和管理。结合各试点情况完善国家公园等自然保护地经费保障模式。健全生态保护补偿制度,中央和地方分别安排转移支付资金,根据自然保护地规模和保护成效,分级分类对自然保护地保护主体给予补偿。深入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挖掘国家公园品牌价值,将“两山理论”转化为实践行动,让国家公园建设有利于促进社区居民的共同富裕。尽快出台生态保护补偿条例,加快构建市场化、多元化的生态补偿机制。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