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炎病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悟石养生藏在元宵里的中药,你知道吗神 [复制链接]

1#

小编导读

经过了春节期间的大吃大喝和不规律饮食,很多人的胃肠开始抗议,出现便秘或者腹泻等大便不正常的问题。推拿手法在治疗此类疾病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今天小编就带大家一起学习下如何用一指禅推拿手法解决大便不调问题。

糯米《千金要方》

来源:《中国食材考》

味甘,性温。

入肺、脾、胃经。

益气健脾,温中止泻,缩尿,敛汗,解*。适宜于脾胃虚寒泄泻,霍乱吐逆,消渴多尿,自汗,痘疮,痔疮,鼻衄者使用。

可煮粥,酿酒,熬汤等。

素有湿热痰火者忌食;糯性黏滞难化,故小儿、病人不宜多食。

糯米性平、温,味甘、苦。温可养气,气充则身热,补脾止泻,故对脾胃虚寒者有益;甘则润肺和脾,仲景小建中汤之饴糖即由糯米熬制而成。脾虚肺燥者可常煮粥食之。糯米性黏滞,故小儿或病人不宜多食。

黑芝麻《本草纲目》

来源:《中国食材考》

味甘,性平。

入肺、脾、肝、肾经。

补脏益气,填髓壮骨,润肠,疗疮。适宜于久病体虚,眼花耳鸣,风湿痹痛,腰膝酸软,少白头肠燥便秘,乳汁不下,头癣阴疮,汤火伤者使用。

可以作为煮粥,煲汤,蒸馒头,烙饼,烤面包,做汤圆、月饼等的配料,也可做成芝麻酱食用。

脾胃虚寒易泄泻者慎食。

黑芝麻,即油麻,由汉代张骞出使西域从大宛带入中原,故常称为胡麻。其功善补益,久病虚弱、年老气血不足、便秘者宜食之。对于胡麻,陶弘景云:“八谷之中,唯此为良。”黑芝麻因其味香效多而被人们所喜爱,如黑芝麻糊、黑芝麻汤圆、黑芝麻千层饼、芝麻蛋糕卷等皆为常食之品。

山楂《本草纲目》

来源:《中国食材考》

酸、甘,微温。

入脾、胃、肝经。

消食化积,行气散瘀,降血脂。适宜于饮食积滞,脘腹胀满,嗳腐吞酸,泄泻痢疾,血瘀痛经,产后腹痛,恶露不尽,疝气腹痛,阴囊肿胀疼痛,高血脂及肥胖病症者使用。

可鲜食,熬膏,煎汤,煮粥,泡茶,榨汁等。

脾胃虚弱者慎服。

山楂具有双面性:一方面消积行滞,可以治疗肉食积滞引起的肠胃病,如呕吐、腹痛、泄泻、发热等;另一方面,山楂食用不当也可引起肠胃病,因本品含有大量的有机酸、果酸、山楂酸、枸橼酸等,过量食用会使胃酸猛增,对胃黏膜产生刺激,而出现胀满、泛酸等症状。空腹食用时尚可引发胃痛,甚至引起胃石。因此,山楂食用,一不要过量,二不可空腹。

胡桃仁(核桃仁)《七卷食经》

来源:《中国食材考》

甘,温,无*。

入肺、肾、肝经。

温肺定喘,补肾固精,润肠通便。适宜于咳嗽气喘,阳痿遗精,腰痛脚弱,尿频石淋,疝气腹痛,肠燥便秘,瘰疬疮疡者食用。

炒食,煮粥,制糕点等。

肺有痰热、阴虚火旺者及泄泻、大便溏薄者忌食。

胡桃仁含有大量的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E和较高的磷脂,对强化脑血管弹力、维护细胞正常代谢和神经细胞的活力都有促进作用,年轻人食之可改善大脑的生理功能,老年人食之可防止脑细胞的过早衰退。唯性偏温热,小儿阳气偏胜,用量不可过多,每天以2~3个为宜。

龙眼肉(桂圆)《开宝本草》

来源:《中国食材考》

味甘,性温,无*。

入心、脾经。

补益心脾,养血安神。适宜于心脾两虚引起的心悸怔忡,失眠健忘,头昏眼花,面色萎*,月经不调者食用。

鲜食、泡茶、煮粥、熬膏、制果羹、浸酒后食。

外感表证、内有痰火及湿滞停饮者忌食。

龙眼肉富含果糖、蔗糖、粗蛋白及磷、钙、铁、维生素B、维生素C等,营养丰富,味甜可口,历来被人们视为滋补佳品,也受儿童的欢迎,故《医学衷中参西录》说:“食之甘香适口,以治小儿尤佳。”但是小儿生长旺盛,阳气偏胜,过量食用甘温的龙眼肉也会带来负面影响,如出现皮疹、鼻衄等症,要引起注意。

温馨提示

元宵是高热量食品,含有过多的糖分及油脂,过量摄入,对身体健康会带来一定损害。做元宵用的是糯米,糯米含淀粉多,黏性高,不易消化,对于胃肠功能欠佳的人,尤其是小孩、老人,应慢慢食用,以免烫伤嘴和食道。另外,患有高脂血症、高血糖、高血压的“三高”患者,体重超重者,应尽量少吃元宵。在食用元宵的时候,可以多吃一些蔬菜,这样就不容易引起食积不化,也可避免烫伤。

了解完元宵中隐藏的中药,小编还有一条和元宵有关的方剂趣记法和大家分享——

皇(*)帝(地)卖(麦)元(元)宵(硝)

这句话其实是治疗便秘的经典方剂“增液承气汤”的组成,即大*、生地、麦冬、元参、芒硝。

增液承气汤具有滋阴增液、泻热通便的功效,主治阳明温病,热结阴伤。症见身热唇燥,咽干渴饮,腹满而痛,燥屎不行,下之不通,舌苔*干。

一、泄泻

泄泻,又称腹泻,是指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甚至腹泻如水样。该病以夏秋两季为多见。急性泄泻与受寒湿和不洁食物有关,发病急骤,大便稀薄或夹黏液,日行5~6次或10余次,腹痛如绞,肠鸣辘辘,泻后痛减,神倦乏力。慢性泄泻表现为大便溏薄,完谷不化,反复发作。其中脾虚者稍食油腻即泻或排便次数增多;肾虚者黎明前有脐周痛,肠鸣即泻,泻后痛减;肝气乘脾者每遇情绪波动而诱发泄泻。

治疗:健脾和胃,温肾壮阳,疏肝理气。

推拿部位:腹部、腿部,以足阳明经为主。

取穴:中脘、气海、天枢、大横、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肾俞、大肠俞、长强。

手法:一指禅推法、摩法、按法、揉法、拿法。

操作:患者取仰卧位,医生以一指禅推中脘、气海、天枢、大横,每穴操作约3分钟,摩腹5分钟。一指禅推足三里至下巨虚,往复操作3~5遍,点按各穴。患者取俯卧位,医生以一指禅推肾俞、大肠俞,往复3~5遍,点按长强。患者取坐位,医生予以拿提腹部。

提示:推拿临床以治一般性慢性腹泻为主。如由肠结核、肿瘤等引起的泄泻,不宜推拿治疗。急性肠炎引起的腹泻,以药物治疗为主,推拿辅助治疗具有缓解腹痛、改善症状的效果。胃肠功能较弱的患者,日常需要注意饮食清洁,不宜油腻。

二、便秘

便秘是指大便秘结不通,排便时间延长,或欲大便而艰涩不畅的一种病症。便秘作为主要症状可见于各种急慢性疾病。中医学认为便秘属大肠传导功能失常,并涉及脾、肾,总与津液不足,燥热内结,或身体衰弱,气血不足有关。患者常见排便困难,经常三五日或六七日才能大便一次。部分患者大便次数正常,但粪质干燥,坚硬难排;或时有便意,大便并不干燥,但感觉排便乏力,排出艰难。

治疗:健运胃肠,和肠通便,益气和血。

推拿部位:腹部。

取穴:中脘、天枢、大横、脾俞、肝俞、八髎、长强、足三里、照海。

手法:一指禅推法、按法、摩法、推抹、揉法。

操作:患者取仰卧位,医生以一指禅推中脘、天枢、大横穴,每穴操作3分钟;摩腹,操作以泻为主,力透至腹内,增强肠胃蠕动。患者取俯卧位,医生以一指禅推肝俞至胃俞,往复3~5遍;一指禅推大肠俞及八髎穴,往复操作3~5遍;按揉肾俞、长强穴;点按支沟、足三里,点揉照海穴(《玉龙赋》说“照海、支沟,通大便之秘”);最后下推八髎,掌按腹部结束。

提示:推拿能够促进肠道蠕动,缓解便秘症状。推拿获得效果的关键,在于手法运用于腹部穴位与支沟、照海。患者需要增加富含粗纤维和滋润性食物,注意饮水。老人应适当增加日间活动,以利于胃肠蠕动。

扶正防感方

药物组成:*芪30g,墨旱莲15g,山萸肉30g,太子参30g,白术15g,茯苓15g,山药30g,甘草3g。

兼脾虚厌食者加山楂、炒麦芽;兼热者加连翘;兼汗多者加桑叶;兼阴虚便秘者加女贞子。

功效:补脾益气,扶正防感。

主治:肺脾两虚之易感症(包括反复上呼吸道感染)。

方义:方用*芪补中益气、升阳固表止汗,伍太子参大补元气,四君汤、山药补脾益气。山萸肉收敛元气,与墨旱莲合用滋补肝肾,提高免疫功能。共奏补脾益气、补肝益肾、扶正防感之功。

人们生活条件改善,久坐工作的人越来越多,加之暴饮暴食、大量饮酒、肉类等高脂食物摄入增加,痰湿体质的人群也在逐渐增大。痰湿不仅会引起肥胖、乏困无力,还可能导致更加严重的器质性疾病。通过穴位按揉改善痰湿体质。

痰湿体质需要化痰祛湿,而具有化痰祛湿作用的穴位中最常用的是丰隆、中脘、足三里、阴陵泉。

丰隆,原意是指古代神话中的雷神。这个穴位挺有意思,丰隆是一个象声词,假借轰隆打雷的声音。按摩这个穴位能够把脾胃上的浊湿像打雷下雨一样排出去。《淮南子·天文训》里面就说过:季春三月,丰隆乃出,以将其雨。”丰隆出自《灵枢·经脉》,穴在伸趾长肌外侧和腓骨短肌之间,因此处肌肉丰满而隆起,所以叫丰隆。

丰隆穴主要是化痰湿,和胃气。它在外踝上8寸,胫骨前缘外侧1.5寸,胫腓骨之间。这个穴位可以这样找:从腿的外侧找到膝眼和外踝这两个点,连成一条线,然后取这条线的中点,接下来找到腿上的胫骨,胫骨前缘外侧1.5寸,大约是两指的宽度。可以用拇指或中指端按揉。一般每天2次,每次3分钟。只要是痰湿体质的人都可以选用这个穴位。

中脘穴,可以和胃健脾,促进脾胃的运化。因为穴位在胃体中部,所以叫中脘。中脘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取穴的时候,可采用仰卧的姿势,胸骨下端和肚脐连接线中点即为此穴。我们可以用揉中脘法:用指端或掌根在穴上揉2~5分钟。或者用摩中脘法:用掌心或四指按摩中脘5~10分钟。中脘穴位的按摩特别适用于痰湿体质偏于痰湿困脾的人。

同样,足三里也是一个调理脾胃,促进脾胃运化的穴位,而且还是一个减肥的穴位。痰湿体质的人也可以选用足三里。

痰湿体质的人,还可以选择阴陵泉这个穴位。

阴陵泉是脾经的合穴,从脚趾出发的脾经经气在这儿往里深入,可以健脾除湿。它在膝盖下方,沿着小腿内侧骨往上捋,向内转弯时的凹陷,就是阴陵泉所在。每天要用手指按揉这里,时间不拘,但要保证每天10分钟以上。

一套简单的头面部按摩法动作做下来,头目清爽,疲劳、昏沉之感一扫而光。

《灵枢》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血皆上于面而走空窍。”中医认为五脏六腑精华之血、清阳之气皆上注于头。头面五官通过经络,与人体脏腑、组织器官在生理病理上密切联系。所以通过头面颈项部的按摩,可以疏通经络、调节神经的兴奋与抑制过程,增强人体的代谢,改善和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从而达到防病祛病的目的。

因此,古代医家都极为重视头部的锻炼,由此也总结出许多头部经络按摩的方法,比如推攒竹、按睛明、捏眉心、按揉百会等。

01推攒竹

推攒竹又叫“开天门”。中医认为,位于额头正中线上的天门是元气出入的门户,推揉天门,可以滋补人体精气。

推的方法是用双手拇指自两眉头之间,交替向上直推至额上前发际处;动作由轻到重,每次30~50次,以额头皮肤微微发红为度。经常推攒竹有助于疏肝理气,缓解眼部和头面部疲劳,促进血液循环。

攒竹穴

02按睛明

人体睛明穴位于面部,目内眦角稍上方凹陷处。睛,指穴所在部位及穴内气血的主要作用对象为眼睛。明,光明之意。从命名上就可以得知此穴可以使眼睛光亮。

按睛明就是用大拇指指甲尖轻掐穴位,在骨上轻轻前后刮揉,每次左右各(或双侧同时)刮揉1~3分钟。可以防治近视,缓解目赤肿痛。

睛明穴

03揉太阳

太阳穴位于眉梢和外眼角一横指的凹陷处。此穴具有疏风解表、清热明目、止头痛的作用。

揉太阳的方法是用两个拇指指腹分别压住左右两个太阳穴,顺时针方向,用力稍强揉16圈,方向相反再揉16圈。揉太阳能够解除疲劳、振奋精神、止痛醒脑,并且有助于保持注意力的集中。

太阳穴

04揉百会

百会穴位于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采艾编》记载:“三阳五会,五之为言百也”,意为百脉于此交会。百脉之会,百病所主,因此在临床上很多疾病都可以找百会治疗。揉百会的方法是,将手指指端按压在百会穴点按揉动,动作缓和,用力不宜过大,反复2~3分钟。可改善脑部供血、健脑益智、镇静安眠。

百会穴

05捏眉心

捏眉心就是按摩印堂。印堂的位置就位于眉心。

印堂穴有明目通鼻、宁心安神的作用。每天用拇指和食指捏起两眉间的皮肤稍向上拉次,就能感觉到一种胀胀的感觉向两侧放散,那是阳气在冲击,之后就能感觉到脑子特别清醒,眼睛也特别明亮。

06按揉头皮

双手十指指腹分别置于头部两侧,做小幅度按揉,逐步移动,按揉整个头皮,直到整个头部感到放松为度,一般每次2~3分钟。

07拿五经一手手掌置于头顶,中指放在头部正中的督脉上,食指和无名指放在两侧的膀胱经上,拇指和小指放在膀胱经两侧的胆经上(头顶前后中央线即为督脉,确定好中指位置,其他手指微微打开,即自然落到了相应的膀胱经和胆经上了),在头顶部从后向前用手指指腹进行拿五经,每次1~2分钟,到头顶感觉轻松为度。

08梳头发

两手手指张开,以手代梳,微用力,从前额开始,经头顶或颞部到枕部反复做梳头动作,每次约3分钟,到头皮微热为度。

北宋大文豪苏东坡常以梳头作为健身妙方,他在一诗中就说:“千梳冷快肌骨醒,风露气人霜莲根”,并有“梳头百余下,散发卧,熟寝至天明”的亲身体验。

总之,“头为诸阳之会”,经常给头部按摩还可改善脑部的血液循环,提高大脑的摄氧量,有益于大脑皮质的功能调节,让你们在不知不觉中变得聪明。

欢迎加入悟石书院書畫聯盟平台!

临走记得点下方拇指如觉文章不错,转发给更多朋友,传递咱的中国立场。

?版权声明

内容来源于悟石书院,图片来源于文人空间,中科国腾编辑,版权归原作者,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谢谢!

中科国腾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