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炎病论坛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230多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研讨碳中和背景
TUhjnbcbe - 2024/5/15 17:55:00

8月6日,由中国生态经济学学会主办,中国生态经济学学会城市生态经济专委会、三峡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和社会科学发展研究院联合承办的“中国生态经济学学会城市生态经济专业委员会年学术年会暨‘碳中和背景下城市与产业发展研究’研讨会”在宜昌开幕。

据了解,本次学术年会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形式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京工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西南大学、云南大学等高校及科研院所,以及国家部委的多位专家学者在线下和云端共同参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潘家华教授、中国生态经济学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于法稳研究员、三峡大学校长王炎廷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开幕式由三峡大学副校长李东升主持。

会议主旨报告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由北京工业大学校长助理、经济与管理学院李国俊教授主持,共有5位专家学者围绕碳中和与生态文明、生态文明观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碳捕获及封存利用、流域综合治理和水电低碳发展等主题作了精彩报告。第二阶段由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秦尊文教授主持,共有5位专家学者围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农业绿色低碳发展,破解“化工围江”的政策措施、三峡库区“低碳”转型等主题作了精彩报告。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首任主任李俊峰以《碳中和与生态文明建设》为题,探讨碳中和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内在联系。报告旗帜鲜明地指出实现“双碳”目标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修课,碳中和的本质是从资源依赖走向技术依赖的发展转型。由于技术推动型发展模式所依赖的是技术,因此技术进步的积累可以实现经济发展与能源及资源的脱钩。李俊峰强调,全国推进高质量发展转型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基础路径,并从增长方式、生活方式和能源系统的绿色低碳转型上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吴大华研究员以《积极探索实施碳捕获、利用与封存示范工程——贵州省的初步实践》为题,围绕贵州省实施碳捕获、利用与封存示范工程(CCUS)的初步实践作报告。贵州省面临碳排放量基数大、高碳产业部门较多的严峻形势,实施碳捕获、利用与封存工程已然迫在眉睫。吴大华指出,实施CCUS工程对发展省域低碳经济、助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均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基于贵州省的初步实践,报告认为,要从提高技术战略定位、探索设立碳中和基金、构建实施碳中和项目运行收益分配机制、建立跨行业—部门的运行协作机制等方面进行探索,为资源型地区的“碳减排”提供政策框架实施路径。

三峡大学党委书记何伟军教授结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建设长江三峡生态经济走廊”的研究成果,作了题为《流域综合治理与长江三峡生态经济走廊建设》的专题报告。何伟军认为,流域是根据区域自然特征之间的关联性、以江河湖泊为纽带形成的独立空间单元。流域综合治理是以流域为基本单元,综合调控水量、水质、水生态等多要素,最大限度地实现“个别指标去极值化”和“系统均衡”目标,确保生态环境保护,实现水资源综合高效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何伟军教授以了长江三峡生态经济走廊为例,强调通过强化底线思维、维护水安全,完善生态计价、改善水生态,践行两山理论、发展水经济,立足流域整体、弘扬水文化,加强流域协作、优化水管理,以及坚持系统思维、提升水效益6个方面的流域综合治理举措推动长江三峡生态经济走廊建设。最后从制度保障、资金保障、人才保障、技术保障、处理好系统与局部、治理与发展及政府与市场关系等方面提出以流域综合治理推进长江三峡生态经济走廊建设的保障措施。

水利部国际小水电中心副主任岳梦华以《小水电生态产品价值及其指标体系研究》为题,从小水电发展概况、生态产品价值、小水电生态产品价值研究三个方面进行了报告分享。通过分析和梳理深圳盐田区、厦门市等国内10个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技术指南或标准,以及根据浙江丽水市的典型案例分析,阐述了小水电工程特有的生态产品价值贡献。岳梦华提出了小水电工程的生态产品价值体系,将其划分为物质产品、调节服务、文化服务三个维度,共涵盖渔业产品、林业产品、大坝阻隔、固碳减排和物种保育、旅游休憩、景观价值等14个二级指标。通过指标体系构建和评价分享,报告强调,社会各界应加强小水电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的探索、加强小水电生态补偿机制和行业激励政策研究,更好地发挥出小水电在清洁可再生能源的作用。

南通大学原党委书记、江苏省重点高端智库——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成长春教授以《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探讨》为题作了报告,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探讨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报告认为,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是从源头上推动生态治理体系,推动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成长春教授从生态保护补偿、生态权益交易、资源产权流转、资源配额交易、生态载体溢价、生态产业开发等方面,列举了发达国家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的成功案例,在经验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一是要“坚持双轮驱动,用好‘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二是要“坚持因地制宜,拓展‘两山’理论”,三是“坚持协同互动,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四是要“坚持制度创新,让GEP硬起来”等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建议。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党委副书记成金华教授以《建立适应新时代要求的自然资源管理体制》为题,从管理体制的基本架构、重要的管理理念、亟待处理好的几大关系展开报告分享。成金华提出,在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和新发展格局下,自然资源管理的改革过程中需要厘清和明确自然资源管理中的统一管理、系统管理、协同管理等管理理论,以及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自然资源管理责任制度等重要制度内涵。报告还强调在自然资源管理中,需要处理好人与自然、市场与政府、统一管理与分级管理、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等几大关系,方能最终构建出新时代要求下自然资源管理体制,并使其能有效避免政策失灵的问题。

中国生态经济学学会副理事长于法稳研究员以《“双碳”目标下农业绿色发展的理论阐释及实现路径》为题,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农业绿色发展的理论阐释及实践路径作了报告。报告认为,“双碳”目标为农业发展指明了新方向,从“产前”绿色投入品开发使用,到“产中”绿色技术模式的创新,到“产后”农业废物的资源化利用,全链条实现农业面源污染物流量的减少。而要促进农业绿色低碳发展,不仅需要理念上的创新,树立尊重生命、健康引领的发展理念,还需要不断夯实农业绿色发展的基础,提升耕地土壤质量、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报告强调,农业绿色发展离不开技术创新、设施强化以及体制机制的完善,多方面的协同方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

武汉大学中国发展战略与规划研究院副院长吴传清教授以《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宜昌样本”》为题进行报告。报告选择宜昌破解“化工围江”的典型案例,基于政府、企业、行业协会等区域经济主体,以及土地、资本、劳动、用能指标、正式制度等要素配置两个视角的分析,归纳总结出“宜昌样本”的实践亮点,其中包括成立专门的化工产业协调管理组织,通过“政策组合拳”引导化工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化工园区改造升级建设和化工企业“关改搬转”等方面。最后,吴传清将个案经验上升为一般性规律,指出化工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要坚持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相结合,重视提升产业创新力和竞争力,并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发展高端化、多元化和绿色化的产业体系,重视优化调整产业布局和产业数字化转型。

云南大学经济学院文传浩教授以《“三新一高”背景下三峡库区的城镇更新研究》为题进行报告,围绕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以及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三峡库区城镇的生态更新过程进行了研究。文传浩首先分析了三峡库区城镇的基本特征和目前存在的问题,认为“三新一高”对库区城镇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提升城市居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具有重要意义。报告在对三峡库区流域范围重新界定的基础上,提出了城镇“三生空间”更新策略,不仅要从三峡库区城镇保护范围、发展理念、发展定位进行更新,更重要的是要从引导库区人口梯度转移、推动库区产业体系绿色转型、减污降碳和协同增效、优化库区基础设施、科学划分四类空间等方面进行发展内容的更新。

8月6日下午,本次年会还设置了“碳中和与数字经济”“长江经济带生态经济发展”“城市与区域绿色发展”“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建设长江三峡生态经济走廊研究’”四个分论坛进行了学术报告与交流,共有42位学者汇报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并与参会老师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分论坛邀请16位国内生态经济领域的权威专家,以及期刊的编辑老师担任主持人和评议人,对每个报告进行了逐一细致的点评并提出了深化研究的意见。

据介绍,在学术年会闭幕式上,中国生态经济学学会城市生态经济专委会主任委员何伟军教授致闭幕辞。本次年会深入贯彻了国家“十四五”发展战略,共同探索了中国生态经济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与实践创新,搭建了高水平开放平台,促进了城市生态经济研究领域学者们的交流和发展,推动了该领域的理论体系构建、政策框架创新和地方样本实践,提升了生态经济学术研究的社会影响和美誉度。(通讯员:三峡大学余威震安敏谢丞)

1
查看完整版本: 230多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研讨碳中和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