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基于对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大国担当,碳中和成为中国的响亮目标。在“双碳”战略的引导下,“碳”变得值钱了,乡村的生态资源值钱了,将乡村的生态资源转换为生态资产,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是未来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
华南理工大学乡村振兴发展研究院基于在乡村多年的研究实践,提出耦合乡村振兴与碳中和两大国家战略的乡村振兴新机制,构建助力乡村生态资源资产化的乡村绿色发展新模式——“碳中和新乡村”。开辟有机联动的“资源资产化-资产交易化-交易持续化”三大路径:通过发展新能源,撬动资源资产化;通过交易绿碳汇,推动资产交易化;通过建立绿基金,支撑交易持续化,促进乡村实现生态资源转化为资产,形成长效振兴的发展闭环。
“碳中和新乡村”助力乡村生态资源资产化
01新能源撬动资源资产化新能源开发正处在国家发展的风口,构建乡村现代能源体系,推动能源生产与供给的清洁高效转型发展是乡村发展的必然路径,也是乡村发展的重要机遇,乡村以其广袤的空间为新能源发展提供了最佳的应用场景。研究院在新能源建设中,主要探索了渔、农光互补和农房屋顶光伏项目两种开发建设模式。
实现空间立体化增值的渔、农光互补项目。项目开发首先需要对基地进行资源开发评估调研,论证项目建设的可行性。其次以新能源替代农业种植、渔业养殖过程中碳基能源的使用,对传统产业进行迭代升级。同时通过空间环境设计,进行光伏景观一体化营造,将研学旅游与渔、农光互补项目相结合,推动农业生产空间的立体化增值。此外还需构建多方共赢的利益分配机制,保障项目的长久持续运营。以研究院在广东花都推动鱼塘的渔光互补项目为例,企业可通过项目开发获得收益,又为地方每年留下税收,并反哺于当地的乡村建设,村亦能够增加养鱼的产值,并通过土地租金持续增收。
渔光文旅一体化开发设计
风貌提升产业化的农房屋顶光伏项目。对以“火柴盒”著称的农房进行整治美化,一直是广东实现乡村风貌修复提升的重中之重。为了避免让“穿衣戴帽”变成涂脂抹粉的形象工程,将外观设计、低成本的模块化设计与高效率的电力设计相结合,为广东千万农房戴一顶“美观、实用、安全”的帽子:“农房改造型光伏阳光亭”。以此将政府进行风貌建设的费用化财政投入转变为资产化投入,将乡村的存量屋顶空间变为存量资产,形成风貌提升产业化发展。
光伏建筑一体化设计,促进“风貌提升产业化”
乡村风貌得到提升,同时促进村集体经济增收。研究院在广东茂名参与推动的当地户农房改造型光伏阳光亭项目,首批示范项目已经并网,企业获得了收益,村集体也可以通过屋顶租金和新能源核减碳汇交易每年持续增加收益,还能每年减少10万余吨CO2,极大推动了乡村清洁能源体系的构建。
农房屋顶光伏项目实践场景
02绿碳汇推动资产交易化全国碳交易市场逐步拉开帷幕,可以通过评估生态资源,转化为碳汇资产,进入碳交易市场,实现生态资源变现。在国际碳交易市场中已经完成的中国农业项目主要涉及林业碳汇、退化土地造林、生物质能发电等。研究院在碳交易中主要探索了分布式光伏核证碳减排项目和林业碳汇交易两种。此外,研究院还探索了碳汇资产增信管理模式。通过联合国际国内金融机构对碳汇资产进行债券包装、国际增信,将碳汇价值接轨至国际水平,帮地方碳汇交易收益预期增加6倍以上。
开展碳汇资源考察
03绿基金支撑交易持续化随着乡村新能源、绿碳汇等绿色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绿色金融供给体系也需要不断完善。应统筹社会资本支持乡村绿色产业发展,构建“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长效发展机制。研究院推动华工校友基金会与央企资本合作,在广东花都创建全国第一支“碳中和新乡村基金”,为新能源、绿碳汇等生态资产的培育以及乡村振兴项目的发展打造稳定持续的资金池。
绿色基金重点投向
近日,华南理工大学精心培育的《首创“碳中和新乡村”构建生态资源资产化乡村绿色发展新模式》项目,获得第六届“教育部直属高校精准帮扶十大典型项目”,从75所教育部直属高校申报的66个项目中脱颖而出。研究院也将整合多学科的科技创新力量,进一步完善“资源资产化-资产交易化-交易持续化”的碳中和新乡村模式,为“两山”理论的转化落地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乡村振兴发展模式,让“绿金山”在希望的田野上举目可见!
图片来源
华南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乡村振兴与发展研究院
作者
kky
编辑
苏莹莹
校核
胡慧澜
往期推荐
1、碳中和新乡村
农房改造型光伏阳光亭首批试点在行动
2、华南理工大学乡村振兴与发展研究院:“校企地”合作推进“碳中和新乡村”在粤西落地
3、“碳中和新乡村”带来哪些启发?
4、协同创新,率先打造“碳中和新乡村”新典范—叶红教授在共建“碳中和新乡村”合作协议签约仪式上的致辞
5、共建全国首个“碳中和新乡村示范市”华南理工助力推动两大国家战略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