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炎病论坛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碳中和专题报告全国碳交易启动在即,碳资产
TUhjnbcbe - 2024/5/20 20:42:00

(报告出品方/作者:兴业证券,蔡屹、李春驰)

1、我国碳排放增速趋缓,电力行业是降低碳排的重要抓手

全球范围的碳达峰正在实现途中。近年来,全球二氧化碳排放增速放缓,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34,百万吨,较年下降0.02%;而年在疫情背景下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进一步明显下降至31,百万吨,同比下降6.04%。-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的CAGR仅为0.30%,实现碳排放达峰正在途中。

中国年排放量占全球31%,近5年CAGR已放缓至1.3%,而美国是累计碳排放和人均碳排放第一大国。从年全球碳排放构成来看,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9,百万吨,占全球31%,为年排放量第一大国。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年的CAGR仅为1.3%,增速已大幅放缓。美国年二氧化碳排放量达4,百万吨,占全球14%。此外欧盟、印度、俄罗斯、日本的当年碳排放量也位居世界前列。中国自年起碳排放量超过美国成为第一,然而自年BP数据统计的累计碳排放来看,中国的历史累计碳排放量仍明显低于美国(-21%)。从人均碳排放角度来看,目前中国低于美国、俄罗斯、日本,但已高于欧盟。

中国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碳排放强度实现快速持续的下降。

1)以购买力计的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年中国为0.47kg,俄罗斯为0.38kg,印度为0.27kg,美国为0.24kg,日本为0.21kg,欧盟为0.14kg。

2)以年美元不变价计的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年中国为0.95kg,俄罗斯为0.92kg,印度为0.86kg;美国为0.28kg,日本为0.18kg,欧盟为0.18kg。自年以来我国碳排放强度持续快速下降,但目前仍然高于其他主要国家和地区,碳排放强度仍存在较大的进一步下降空间。

我国碳排放的行业集中程度高,电力行业是降低碳排放的重要抓手。从我国分行业的碳排放构成来看,我国二氧化碳的排放主要集中于电力、黑色金属冶炼压延、非金属矿产、运输仓储等行业,前四大行业合计排放量占比高达84%,其中电力行业的排放占比更是高达47%(年)。同时,由于终端能源结构中的电力占比提升,电力行业碳排放占比近年来呈现上升趋势。因此,电力行业的碳排放管控是全国降低碳排放强度的重要抓手,而对重点行业的碳排放管控即可较好的实现全国降低碳排放强度的效果。

碳达峰,碳中和。年12月,中国在巴黎协定的国家自主贡献中首次提出将于年左右使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实现。年12月的气候雄心峰会上,进一步表示到年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比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比例达到25%左右。

低碳转型路径:单位能耗下降、终端电力化、能源结构向低碳能源调整。我国单位GDP能耗持续下降至0.吨标煤/万元,近10年年均降幅达3.4%。在构转变(三产占比提升、二产占比下降)与能效管理改善(高耗能行业综合能耗下降)的共同驱动下,单位GDP能耗下降过程预期将持续。与此同时,一次能源结构持续向低碳化调整转型,煤炭的一次能源占比在年已降低至57%,而非化石能源占比提升至16%,其中非水可再生能源占比达到5%(主要为风电、光伏)。终端能源结构中,电力占比在年已经提升至25.12%,终端能源的电力化叠加电源结构调整形成一次能源结构的低碳化转型。

2、全球碳定价机制覆盖面持续扩张,欧盟配额供给大幅影响碳价

2.1、从京都议定书到巴黎协定,碳定价机制覆盖面持续扩张

从国际经验来看,碳市场的构建将推动低碳转型进程加速,并控制全社会的转型成本。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确立国际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原则,并明确发达国家率先减排以及对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技术支持的义务。年,《京都议定书》提出三大履约机制:联合履行机制(JI)、排放贸易机制(IET)、清洁发展机制(CDM),并为缔约方超限额排放量提供交易途径。年12月,《巴黎协定》首次作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行动安排,核心内容在于将全球平均气温升幅控制在工业化前水平2℃,并将1.5℃作为努力目标,同时尽快实现温室气体排放达峰。年12月,卡托维兹气候变化大会完成了《巴黎协定》实施细则谈判,制定各缔约方自主贡献导则,设计透明度框架等。年末,欧洲绿色新政提出年较年力争减排55%的中段目标,到年达到净零排放。

通过对碳排放定价以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是目前全球各国家地区政府应对行动中最重要的措施。截至年4月,全球各个国家或地区已实施或规划61项碳定价机制,包括31个碳市场交易体系(ETS)和30个碳税机制,涵盖了全球22%的温室气体排放。

全球碳定价机制的主要形式包括碳税、ETS、碳信用机制等。其中,碳税指明确规定碳价格的税收形式,ETS是为排放者(即控排企业)设定排放限额,允许通过交易配额的方式履约。而碳信用机制则基于自愿减排,在政策允许和一定的抵消限制约束下,基于碳信用机制所签发的减排单位可用于碳税抵扣或ETS交易、此外,全球碳定价机制还有基于结果的气候金融、内部碳定价等其他类型。碳交易社会总减排成本更低,具有更确定的减排总量(配额供给量可确定),但其交易体系运行的复杂度更高。

全球碳价差异巨大,中国碳价大幅低于全球平均水平。全球碳价从低于1美元到美元不等(年4月),其中一半排放量的定价低于10美元。中国各试点市场的碳价普遍大幅低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碳价水平。

全球过半碳信用由CDM签发,但影响力持续下降。基于《京都议定书》的清洁发展机制(CDM)签发了目前全球一半以上的碳信用(即核证减排量CERs),已签发碳信用主要来自工业气体、可再生能源、逸散性排放项目等,是影响力最大的国际碳信用机制。然而,一方面,由于各国加强了信用抵减限制,比如欧盟要求核证减排量必须来自最不发达国家的项目(不接受来自中国的CERs);另一方面,随着全球

1
查看完整版本: 碳中和专题报告全国碳交易启动在即,碳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