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一届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跨学科研究与教育研讨会在北京召开。其主题是“文学与园林”。是由北京林业大学外语学院和“外国文学与生态文化研究中心”主办的。
专家称,作为人类文明最早的表现形式,“文学”和“园林”都是自然与艺术、抽象与具象、普遍与个性的完美结合体。二者在政治的空间表达、伦理的具象体现、美学的引导发展、思想的视觉延伸等方面具有极高的契合度。在古希腊,园林与哲学和文学艺术的诞生密不可分,园林发展与美学和文学理论发展息息相关。中国的古典园林被誉为“世界园林之母”。“以景写情”“寄情于景”既是文学意境,也是园林美学的追求。
北京林业大学副校长李雄教授指出,学校是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重点建设林学和风景园林学这两个一流学科。外语学院充分发挥了外语学科的优势,紧密地和林学、园林等学科结合在一起,实现学科交叉、促进双赢。
著名生态作家李青松报告的题目是“园林里的文学”。他指出,园林和文学的关系十分密切,园林里有山、有水、有树木,也有文学。二者都讲求起承转合,园林是大地的诗篇。园林有了文学,就有了故事、内涵与思想;园林有了文学,便能成为慰藉人们心灵的好去处。
林学家李俊清教授在“中国传统哲学的生态思想分析”报告中说,我国古代哲学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认真加以梳理、学习、研究,能够从中找到中国生态文化的缘起和生态文明理论的文化基因。
林震教授围绕“梅文化的生态意蕴”做了报告。他对梅的产地、种类、历史等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引入许多咏梅的中国诗词。他表示,生态文化是以生态价值为准则,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化。园林文化虽不直接等同于生态文化,但是其中包含的生态文化的部分需要梳理出来,进行生态的思考,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
其他报告还有,朱建宁教授的“从王致诚书信看圆明园对英中式园林的影响”、张玉钧教授的“自然保护的生态旅游途径”、中国林业生态作家协会理事高立鹏的“生态文学创作进展——以退耕还林还草文学创作为例”、李昌菊教授的“中国现当代油画中的园林景观”、周国文教授的“自然—文化”视域中的中国园林哲学探析”、曹新副教授的“诗、景、境——五帝诗意中的圆明园九州历史景观”、黄晓副教授的“明代文人造园的诗情文脉”、南宫梅芳教授的“威廉·坦普尔笔下的中国园林”、赵晶副教授的“东方艺术的跨文化转译:海外中国园林的发展、建设与认知”、武田田副教授的“从地方到帝国:生态主义和民族主义双重透镜下的《秘密花园》”以及研究生代表韦春洋的“《简·爱》中景观书写的英国性”。
北京林业大学国家公园研究中心、生态文明研究院和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院协办了这届论坛。论坛秉持新文科跨学科建设思路,生态文明建设的专家学者与师生搭建了沟通和交流的平台。(铁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