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科研工作是林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林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中心环节,也是建设生态文明、美丽中国的重要支撑与保障。目前,我国已形成了国家、省、地(市)三级林业科研体系,其中地市级林业科研单位扎根基层,与农村经济联系最紧密、与林业生产接触最频繁,在林业科技应用研究中起到了纽带与桥梁的作用,对区域林业发展起着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作用。对地市级林业科研单位而言,科研条件建设是有效开展科研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推动创新能力提升的关键。近年来,我区地市级林业科研单位的科研条件虽然有所提升,但仍然面临诸多问题。现以本站点为例进行分析。
一、存在问题
(一)科研设备落后,做研究存在“无米之炊”现象。长期以来,地方国有科研机构列入财政预算的经费仅有基本经费,包括人员工资和基本业务费;申请到的科研项目经费,按照规定只能用于该项目的研究与开发。在仪器设备方面,大部分地市级林业科研单位面临仪器老化,购置更新慢等现象,甚至有的单位尚未摆脱“一把锄头、一个杆秤、一间房子”的原始手段,阻碍了科研的发展。以本站点为例,前身是崇左油桐试验站,年更名为本站点后,一直沿用以前的设备,因为设备陈旧,已不适用于新时代林业科学研究,无法进行简单的林地土壤分析、木材材性测试,样品基本上要送去省级林科院才能继续进行研究,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科研工作的开展。
(二)人才机制不健全,科研人才流失严重。人才是实现科技成果的关键因素,科技人才管理是实现科技成果管理的直接途径。因为底子薄、条件苦、硬件弱和待遇差等历史原因,地市级林业科研单位高层次人才不多、领军人物少,在人才管理制度方面不能够适应林业科研创新的要求、不符合林业科研创新的规律。例如,林业科技人员缺少相应的人才晋升机制,他们经常奔波在林业生产的第一线,工作艰苦,但在提拔与晋升时竞争不过在机关工作的职工。同时,人才进入基层林业科研单位后多被主管部门委以行政业务工作,使得人才“一岗多责,精力分散”,真正做科研的时间少之又少。由于缺乏系统的人才培养计划,考虑到职业生涯极有可能局限于科级干部或中级专业技术岗位,以此造成许多有才干的人员通过各种途径调离基层或另谋出路。本站点年以来通过招考录用8人,已有25%通过调动或考试离开;人才引进4人,已走一半。
(三)科研经费少,制约基层林业科研事业发展。长期以来,我国公共财政投入林业科研的资金相对较少,特别是基层林业科研院所拥有的科研经费水平均远低于省级以上林业科研机构。此外,相对国家、省(市、区)级林业科研院所,在争取竞争性项目上基层林业科研院所不占优势,很少能拿到项目。同时,由于林业科研具有公益性,研发周期长,培育一个新品种、验证一项新技术往往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加之,地方政府承担基层林业科研院所职工工资、人头经费和办公经费本来压力就大,很难在科研经费上再给予保障。基层林业科研经费的缺乏,严重制约了基层林业科研事业的发展。以本站点为例,由于缺乏科研经费来源,大多科研人员无项目可做,经常被抽到主管部门从事行政管理工作,这么一来则无暇兼顾项目申报,导致科研经费越来越少,科研成果也越来越少,进而难以满足基层林业产业的需求。
二、对策建议
(一)推进平台建设,夯实基层林业科研基础。科研落地不能单兵作战,一方面需要整合各类林业科技力量,打造多学科集成、产学研企结合的新型林业科技组织模式和创新平台,推进林业科学仪器设备的共建共享。另一方面,要优化林业科研网络资源,促进共享信息数据库的建设,使基层科技人员也能使用先进设备仪器、学习交流最新林业科学前沿成果。
(二)着力人才培养,建立现代林业科研院所机制。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要积极致力于人才发掘、培养等工作。基层林业科研院所要建立适应自身特点的用人制度,营造爱才惜才留才环境,为科技人才提供干事创业舞台,在专业技术职务职称上实行“按需设岗、按岗聘任”制度,把课题、经费与聘期相结合,组建坚强有力的人才队伍。
(三)拓宽经费渠道,提高基层整体科研创新能力。当地党委政府要根据各市区域林业特点特色,进行重点支持,加大经费投入。同时排除经费的困扰,改善基层科研基础设施,使科技人员能够全心全意搞研究。建议拓宽科研经费来源,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林业科研投入体系,积极鼓励和吸引企业、个人、金融机构、外资等各种社会力量增加对基层林业科研的投入,以提高基层林业科研实力和科研成果产出率,使农民从中受益。
原标题:《科界传声丨基层林业科研单位科研工作问题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