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4月,中央气象台发布多次沙尘暴预警引发民众热议植树造林这一话题。4月16日,上海图书馆联合《商业生态》主办“北欧森林:可持续的森林管理和创新”讲座,邀请两位深耕于北欧森林产业的专家进行分享与对话。以下是讲座内容整理,澎湃新闻经授权刊发,标题为编者所加。
从大兴安岭的苍茫白桦到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森林像一个美丽的符号,让人心生向往却又一直与我们保持着距离。在遥远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有着与森林密不可分的北方国度。
共享的森林文化
在全球领先的材料科学公司担任亚太区可持续发展负责人的肖翔曾在世界最大的森林工业集团之一的芬欧汇川集团、欧洲林业研究所等机构担任重要职位。往返于北欧和中国的7年工作中,她深刻体会到了北欧的森林文化和可持续森林经营的智慧。
芬兰享有森林王国的美誉,其陆地的森林覆盖率高达86%,远超全球平均水平(约30%),森林为地球上超过80%的动植物和昆虫提供了栖息地,也为人类提供了生计来源,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密不可分。在芬兰,森林相关行业为约人提供了就业岗位,私人小型林场主是其中的主力,该群体一年的总收入高达16亿欧元。尽管如此,在这个数字之外的所有居民,仍平等享有享受自然资源的权利。即使某片林地归场主所有,其他居民仍然可以去采摘林果和蘑菇,享受大自然的馈赠。这在芬兰被称作为“每个人的权利”(JokamiehenOikeudet)。
林业蓬勃的北欧对木材的利用量巨大,但其林地总数非减反增,这都是可持续机制的功劳。具体的措施比如包括:设立自然保护区、水体周边区域建立缓冲区、增加树种和森林结构的多样性、保留自然形成的枯木生态系统、可控燃烧以减少野火等不可控的影响,以及针对地衣、苔藓等脆弱物种覆盖造林。此外,为了操作安全且有效率地获得经济效益,使用轮伐等先进的采伐方式能在管理森林质量的同时进行森林抚育。
在肖翔看来,“这种机制的运行建立在北欧长期以来对森林与环境保护的观念之上。在选择如何发展的道路上,如果没有这样的可持续管理机制,往往很容易就将天平倾向眼前的利益,在一些热带欠发达国家,森林保护常常会给能解决温饱的农田让路。”
目前,林业已有了较广泛应用的可持续森林认证,比如在我们日常购买的产品上经常能够看见FSC(ForestStewardshipCouncil,森林管理委员会)认证标志,它意味着森林产品的可持续经营来源。作为消费者,我们可以主动选择购买森林友好的产品。“那么为什么要这样做?没有森林就没有生命,没有我们的栖息地,也就没有我们的未来。”肖翔说道。
用技术提高效益,用细节保护资源
芬林集团担任亚太区市场与传播总监的章洁雯同样有着在北欧公司工作的经历。芬林公司Mets?,其名即取自芬兰语的“森林”,公司由9万多名私人林场主共同控股,所拥有的森林面积占整个芬兰经济林面积的一半以上。
“一棵树从树苗到成材要花费40到90年的时间,假如我们在今天种下一棵树,也许要到孙辈才能变现。林业漫长的收获期注定会抛弃急功近利的从业者,在芬兰,林场主做的是未来的生意,追求可持续的经济与自然环境的平衡。”章洁雯说道。
芬兰的森林
平衡的第一个手段是提高经济效率,在保持效益不变的前提下,消耗更少的自然资源。目前,人工智能、机器识别等新技术逐渐应用至木材行业,通过机器扫描计算出最优的切割方案,木材的材料效率被极大地提高,产能也将随之飙升。
除了对现有流程的优化,森林工业也在寻求应用上的创新。比如芬林集团所成立的创新公司芬林之春,在不断开发生物基产品的更多可能性。
平衡的第二个手段则是对自然资源的养护。章洁雯以“高伐桩”的概念为例,即在离地2到4米的位置砍伐树木,以此保留底部昆虫及动植物的栖息环境。对于在工业的生产制造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热量,则在排放之前先通过水冷却塔空气散热,最大程度地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否则若直接排放入海,对海水温度的影响会间接改变海洋生态。
除了工业以外,北欧国家对于森林和木材的利用渗透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比如大名鼎鼎的桑拿,其实是音译自芬兰语sauna,原意是指“没有窗户的小木屋”。桑拿房多是木材建造的,蒸腾之中木头的味道也沁入每一个毛孔。
“由于推崇平等的社会氛围,高福利的社会制度,北欧地区常常登顶最幸福的国家榜首。在森林静默的能量滋养下,在一个人与自然相互关怀的环境中,森林与推崇平等文化之间,似乎也有着某种连接。”章洁雯说道。
对话:可持续森林的背后
针对北欧可持续的森林管理,《商业生态》主编孙海燕与二位嘉宾展开深入对话交流。
提问:在北欧公司参与森林议题,对你们个人产生了什么影响?
章洁雯:北欧人性化的工作环境让我念念不忘,他们完善的制度保障了工作中人性化要求的落地,同时GDP持居高位,这一定是有很多秘诀。现在中国也开始更多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