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enterocolitis,NEC),
是新生儿期一种严重威胁患儿生命的疾病,也是新生重症监护病房最常见的胃肠道急症。
其预后不良风险较高,对于接受手术治疗的患儿,其中25%存在胃肠道相关的长期后遗症,主要有短肠综合征、肠管狭窄等,严重者可能出现肠道功能衰竭,部分甚至需要进行肠道移植,其他不良预后还包括神经发育障碍。
而随着医学的进步,人们发现肠道菌群失调与NEC发病相关,且益生菌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起到预防早产儿NEC的作用。
我们从三个方面来了解。
一.新生儿自身的肠道菌群的形成与定植
形成:
我们通常认为子宫是一个无菌环境,刚出生的婴儿肠道无细菌定植,该观念一直被广泛接受,但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对此提出挑战。
通过器皿培养然后放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发现了细菌的存在;而途径则是来源于可能是胎盘、羊水、脐带血及母亲肠道微生物群等,虽然动物已经证实,但人类还未明确。
定植:
肠道菌群的定植在胎儿期已经发生,且由母亲传递,由此推论母亲的微生物群将对婴儿肠道细菌的定植产生直接影响。自然情况下,母亲会受到内外环境因素影响,如饮食、抗生素暴露、压力和健康状况等,这便使得母体个体菌群组成不尽相同
以后情况则更为复杂,部分早产儿需住院治疗,病房环境(包括严格的手卫生)、与母亲分离、喂养差异、侵入性操作、抗生素的使用等均可能成为细菌定植的决定性影响因素
双歧杆菌在新生儿期和婴儿早期最为丰富
二.早产儿肠道菌群特点及NEC发病前后变化
早产儿和足月儿的肠道菌群定植存在明显差异,早前就有学者提出早产儿的异常肠道细菌定植与NEC的发生风险有因果关系。
研究表明,胎龄32周的早产儿患NEC风险最高,其粪便微生物多样性及增长速度较足月儿慢,其肠道菌群组成以葡萄球菌、肠杆菌及肠球菌为主。
肠道微生物菌群被看作是一个生态系统,早产儿肠道异常的微生物定植模式(生态失衡)可能与NEC的发生密切相关,而帮助其肠道恢复正常的生态平衡模式是一种治疗方向,而益生菌作为一种调节肠道微生态的生物制剂提供了这个契机以达到预防NEC的目的。
三.益生菌对于NEC方面的应用
益生菌防治NEC的具体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现有研究发现,益生菌的作用机制大致可归纳如下:
1)上调细胞保护基因的表达;
2)下调促炎基因的表达;
3)细胞免疫调节作用;
4)竞争性抑制其它微生物的生长;
5)产生丁酸盐、短链脂肪酸等,调节肠腔PH值及氧浓度,抑制病原性肠杆菌的生长;
6)促进肠道屏障功能成熟,维持肠道紧密连接完整性
目前研究最多的益生菌菌株是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或两者的混合制剂;
研究表明双重益生菌的使用显著降低了NEC的发病率及NEC后死亡率的风险,并建议将双菌株益生菌作为常规预防性用药。
总结:
早产儿是一个特殊群体,相较于足月儿而言,其胃肠道发育不成熟,肠道菌群的定植过程更为复杂,各种内外环境的改变均可影响其发生、发展。
在不了解其自然进展的情况下,一些治疗措施的施用是相对盲目的。
因此,后期需要更多、更全面、更精细的实验研究来更清楚的了解不同胎龄新生儿肠道微生物菌群的发展,包括环境因素及医源性因素如何影响其发展。
同时,对于益生菌的使用,也应持更谨慎的态度,总之,在NEC的防治领域,任重而道远!
往期专题精彩文章推荐:
益生菌对于幽门螺旋杆菌根除治疗当中的作用
科普之益生菌防治过敏性鼻炎的研究进展
益生菌对于睡眠质量的改善和缓解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