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杭州1月28日讯据浙江省统计局消息,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环境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浙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为发展聚力、为企业赋能、为小康增色、为治理提效。浙江经济运行呈现稳步复苏、回升提速、增收增效态势,实现二季红、半年正、三季进、全年赢,继续保持高质量发展的良好势头。
一、经济增速稳步回升
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年全省生产总值(GDP)为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6%,增速高出全国1.3个百分点。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亿元,增长1.3%;第二产业增加值亿元,增长3.1%;第三产业增加值亿元,增长4.1%。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为3.3:40.9:55.8。
面对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发展造成巨大冲击,国民经济瞬间处于“停摆”状态,全省主要经济指标1-2月出现大幅下滑,3月开始全面回升,GDP累计增速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和全年分别为-5.6%、0.5%、2.3%和3.6%,经济运行逐季稳步回升,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好于预期。
1.工业生产快速恢复,成为经济复苏回升的主要动力。年,全部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3.6%,增速比一季度(-10.1%)、上半年(-1.1%)和前三季度(1.6%)明显回升,拉动全年GDP增速比一季度回升5.4个百分点,对GDP增速回升贡献率达5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亿元,比上年增长5.4%,9-12月增速均在10%以上,高于上年同期。38个工业行业大类中,22个行业增加值增长,其中,计算机通信电子(21.7%)、化学原料(14.1%)、医药(13.6%)、专用设备(11.8%)、通用设备(9.0%)和电气机械(8.5%)等6个行业合计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6个百分点。产能利用率回升至历史较好水平。四季度,规模以上工业产能利用率为82.7%,高于上年同期0.4个百分点,比一季度的72.7%、二季度的78.5%和三季度的81.0%分别提升10.0、4.2和1.7个百分点,其中,17个传统重点制造业产能利用率达83.1%。
2.服务业稳步复苏,生产经营持续改善。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比GDP高0.5个百分点,拉动GDP增长2.1个百分点,增长贡献率达59.4%。其中,房地产业、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分别增长5.1%、2.0%和0.6%,增速比前一季度回升6.3、15.5和15.8个百分点;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下降9.1%,降幅比前一季度收窄21.0个百分点。据初步数,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10.8%,增速比上半年提高4.8个百分点。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16.3%和22.7%,增速分别快于规模以上服务业5.5和11.9个百分点。下半年以来,境内疫情防控形势趋稳,居民恐疫心理渐消,全年旅游业恢复到上年的近八成,餐饮业恢复到九成。年,旅游人数5.7亿人次,恢复到上年的78.5%,旅游总收入亿元,恢复到75.8%;餐饮收入8-12月实现正增长,累计降幅逐步收窄,从一季度的-42.3%收窄到全年的-8.4%。
3.农业生产稳中有进,粮食产量创五年新高。年,第一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3%。农业(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分别增长3.1%、2.6%、-9.1%、3.0%和7.7%。粮食总产量万吨,创五年新高,比上年增长2.3%,其中,夏粮、早稻和秋粮分别增长17.2%、4.1%和0.6%。蔬菜播种面积增长2.0%,中药材、果用瓜、花卉苗木播种面积分别下降1.4%、1.1%和0.2%。肉类总产量下降4.4%,水产品产量增长0.9%。
二、构建新发展格局取得良好开端
1.工业销售内外需两旺,产销率创年以来新高。浙江充分发挥产业链完备优势,鼓励引导企业抢抓构建国内大循环机遇,积极开拓国内市场。年,规模以上工业内销产值比上年增长2.1%,占销售产值比重达83.5%,比上年同期提高0.2个百分点。下半年以来,稳外贸政策效果持续显现,叠加外贸订单回流,出口逆势快速增长,实现全年正增长。年规模以上工业出口交货值增长0.5%,增速比上半年回升10.7个百分点。四季度各月出口交货值均增长15%左右,呈现快速增长态势。供需循环逐步改善,规模以上工业产销率恢复到历史较高水平,逐季提高,全年为97.9%,创年以来新高。
2.投资稳步增长,基础设施投资“补短板”成效明显。年,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5.4%,增速比一季度(-5.2%)、上半年(3.8%)和前三季度(4.3%)明显回升。基础设施投资增长5.3%,其中,交通投资增长6.1%,拉动全部投资增长0.7个百分点。杭绍甬高速、湖杭铁路、临金高速、宁波至舟山铁路、苏台高速南浔至桐乡段及桐乡至德清联络线等一大批百亿级交通项目的动工兴建,为投资增长提供强劲支撑;能源投资成为热点,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投资增长28.2%,拉动全部投资增长0.7个百分点。制造业投资增长3.4%,拉动投资增长0.6个百分点,石油加工(.4%)、医药(49.7%)、酒饮料和精制茶(31.3%)、化纤(25.3%)、铁路船舶(16.9%)、仪器仪表(14.1%)、非金属矿物制品(11.4%)和造纸及纸制品(10.0%)等行业投资增速较高。高新技术产业、生态环保城市更新和水利设施投资分别增长7.4%和2.0%。民间项目投资下降1.7%,降幅连续2个月收窄。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6.8%,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长9.3%,销售额增长19.5%,增速分别比上半年回升4.1、7.9和8.1个百分点。
3.消费复苏态势逐步巩固,部分商品销售表现亮眼。随着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居民生活和消费市场逐步恢复,消费潜力加快释放。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比上年下降2.6%,降幅比一季度(-14.7%)、上半年(-6.3%)和前三季度(-4.9%)明显收窄。四季度各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正增长。其中,商品零售下降1.9%,降幅比上半年收窄2.1个百分点。年限额以上单位18个商品大类中,粮油食品(9.2%)、饮料(8.1%)、日用品(4.8%)零售额保持平稳增长,体育娱乐用品(30.9%)、烟酒(15.5%)、化妆品(13.1%)和文化办公用品类(12.6%)零售额较快增长,7大类商品合计拉动限额以上商品零售额增长1.9个百分点。在汽车零售额下降8.5%的情况下,新能源汽车逆势增长23.9%,上拉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增速0.3个百分点,在特斯拉等促销政策的刺激下,新能源汽车自7月份以来月平均增速超60%。
4.对外贸易逆势增长,占全国份额创新高。年,全省进出口、出口、进口额分别为亿元、亿元和亿元,比上年增长9.6%、9.1%和11.2%,增速比上年提高1.5、0.1和5.4个百分点。进出口、进口增速居全国主要外贸省市首位,出口增速居第2位。进出口、出口、进口额分别占全国的10.5%、14.0%和6.1%,份额比上年提升0.7、0.6和0.7个百分点,进出口份额首次突破10%,出口和进口份额也均创历史新高;分别拉动全国进出口、出口和进口增长0.9、1.2和0.6个百分点,对全国进出口、出口的增长贡献率居各省(区、市)首位。对主要市场出口增长较快,对欧盟、美国、东盟、日本、韩国出口分别增长9.4%、18.3%、14.6%、7.9%和18.8%,合计占出口总额的55.3%,拉动出口增长7.3个百分点。“一带一路”进出口拉动明显,“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增长10.7%,拉动进出口总额增长3.6个百分点,增长贡献率为37.6%。资源类商品进口拉动较大,铁矿砂、原油、未锻轧铜及铜材、钢材进口额分别为、、和亿元,分别增长15.5%、.9%、83.9%和83.9%,合计拉动进口总额增长9.3个百分点。
三、新产业新动能释放活力
1.数字经济引领发展,高技术产业贡献较大。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3.0%,增速比GDP高9.4个百分点,占比为10.9%,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中,人工智能、高技术、装备、高新技术、战略性新兴、节能环保等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6.6%、15.6%、10.8%、9.7%、10.2%和8.7%,增速均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其中,高新技术、装备和战略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比分别为59.6%、44.2%和33.1%,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贡献率分别为.4%、79.9%和57.7%,分别拉动增长5.5、4.3和3.1个百分点。高技术服务业发展态势良好。据初步数,全省家规模以上高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比上年增长17.0%,增速高于规模以上服务业6.2个百分点,占比(55.6%)比上年提高3.0个百分点。
2.创新驱动加快推进,新产品产值率持续提高。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比上年增长18.0%,增速比上半年提高4.5个百分点;研发费用相当于营业收入的比例为2.6%,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38个行业大类中,研发费用增长贡献最大的3个行业分别是计算机通信电子设备、电气机械、通用设备,分别拉动规模以上工业研发费用增长2.4、2.2、1.7个百分点。新产品产值增长5.1%;新产品产值率为39.0%,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列入国家“三新”统计的11种新产品中,新能源汽车(77.7%)、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58.7%)、光缆(50.8%)、工业机器人(43.6%)、太阳能电池(39.3%)、集成电路(21.2%)等产量快速增长。
3.升级类商品消费需求持续释放,新型消费模式加快发展。在居民消费途径和方式变化下,新兴业态呈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对市场形成有力支撑。从限额以上单位零售额看,升级类商品零售势头较好,年,可穿戴智能设备、新能源汽车、计算机及其配套产品分别增长40.8%、23.9%、16.3%。受疫情影响,居家消费需求明显增长,“宅经济”带动新型消费模式加快发展,网络消费持续较快增长,全年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零售额比上年增长19.2%,拉动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增长3.3个百分点。据省商务厅统计,全年实现网络零售亿元,比上年增长14.3%;省内居民网络消费12亿元,增长10.9%。
4.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持续快速增长,新业态、新平台进出口成为新增长点。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亿元,比上年增长26.4%,连续10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占出口总额的8.1%,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其中,电动载人汽车和手机出口分别增长5.9和1.1倍。机电产品出口1.14万亿元,增长14.9%,占出口总额的45.1%,比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进出口亿元,增长28.3%,其中,出口亿元,增长27.6%,进口亿元,增长28.5%。自贸区进出口亿元,增长46.3%,其中,出口亿元,增长36.0%,进口亿元,增长49.8%。通过海关跨境电商管理平台进出口亿元,增长65.1%,其中,出口亿元,增长.5%,进口亿元,增长32.9%。
四、高质量发展特征愈加明显
1.居民收入保持增长,城乡居民收入比首次降至2以内。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比上年名义增长5.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2.6%,实际增速比一季度、上半年和前三季度分别回升6.2、3.2和1.3个百分点。从收入来源看,人均工资性收入元,增长5.4%;人均经营净收入元,下降2.2%;人均财产净收入元,增长7.5%;人均转移净收入元,增长9.8%。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分别连续第20和第36年居全国各省区第一,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9元,名义增长4.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2.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首次跨上3万元台阶,名义增长6.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4.0%。城乡居民收入比首次降至2以内,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96,比上年缩小0.05,已连续8年呈缩小态势,自年以来首次降至2以内。脱贫攻坚取得显著成效,低收入农户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增长14.0%,人均可支配收入元以下农户全面消除。
2.创业热情高涨,民营经济韧性足活力强。年,民营企业占比超九成,新设企业中,民营企业47.6万家,比上年增长1.4%,增速高于全部新设企业增速0.4个百分点,占94.8%,年末共有民营企业.4家,占企业总数的92.3%。全年新设个体工商户.9万户,在册个体工商户.3万户,分别增长26.1%和11.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比近七成,规模以上工业中民营企业增加值(占68.2%)比上年增长5.8%,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1个百分点,拉动力比上半年和前三季度分别提升4.0和2.3个百分点。投资占比近六成,固定资产投资中民间投资(占59.8%)增长2.6%,增速比上半年回升1.8个百分点,拉动投资增长1.6个百分点。出口占比超八成,民营企业出口2.07万亿元,增长12.3%,进口亿元,增长18.3%,分别占全省总额的82.1%和57.3%,比上年提高2.3和3.4个百分点。民营企业两大指数均处于“较为景气”区间,四季度,民营企业景气指数和信心指数分别为.9和.3,比三季度回升0.6和0.7点。
3.企业减负成果明显,经营效益加快好转。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亿元,比上年增长14.7%。其中,二、三、四季度分别增长14.8%、34.2%和29.0%,呈现快速恢复态势。盈利水平明显提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利润率为7.1%,比上年提升0.8个百分点。据企业景气调查,四季度,94.3%的工业企业反映“减税降费”政策有成效。企业成本持续下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为82.86元,比一季度、上半年和前三季度分别下降1.04、0.34和0.05元,比上年下降0.71元。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劳动生产率为25.0万元/人,比上年增长5.9%,增速比上半年和前三季度分别提高2.8和1.3个百分点。
4.财政收支保持增长,民生支出保障有力。年,财政总收入为亿元,比上年增长1.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为亿元,增长2.8%。税收收入增长6.1%,从8月起累计增速逐月回升,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86.4%,其中,增值税下降2.4%,企业所得税增长2.6%,个人所得税增长13.5%。非税收入下降14.2%。民生支出较快增长,全年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亿元,增长0.3%,增速比上半年回升2.8个百分点,粮油物资储备支出、灾害防治及应急管理支出、住房保障支出、卫生健康支出分别增长59.7%、20.4%、18.4%和14.0%。
5.稳就业取得积极成效,社会保障总体稳定。年四季度,浙江城镇调查失业率为4.3%,与上年四季度持平,低于全国(10~12月分别为5.3%、5.2%和5.2%)约1个百分点,三、四季度环比分别下降0.2和0.4个百分点,就业形势总体上已恢复至疫情前水平。四个季度城镇调查失业率保持在4.3%-4.9%之间,实现低于5.0%左右的预期目标。据省人力社保厅统计,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79%,保持低位,全年城镇新增就业.8万人,超额完成年度计划任务。年末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万人,比上年增长3.0%,参保率为98.4%;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万人,其中,城镇职工参保万人,参保率为99.8%。
6.美丽浙江建设加速推进,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全面践行绿色发展理念,节能降耗措施有力。年,预计万元GDP能耗降至0.37吨标准煤。随着工业经济运行向好态势持续巩固,规模以上工业能耗总量降幅持续缩小,据初步数,浙石化项目单列扣除后,规模以上工业能耗比上年下降0.1%,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4.3%。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县级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按个数计算),比上年上升3.3个百分点,11个设区市日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平均为93.3%,PM2.5平均浓度(25g/m3)比上年下降19.4%。
五、消费价格涨幅回落,生产价格低位回升
CPI涨幅回落,食品价格影响大。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3%,涨幅比上年(2.9%)回落0.6个百分点。8大类消费品和服务价格“6涨2跌”。其中,食品烟酒、其他用品和服务、教育文化和娱乐、生活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衣着价格分别上涨7.4%、4.2%、1.8%、1.6%、1.5%和0.5%;居住、交通和通信价格分别下降0.1%和3.5%。全年食品价格比上年上涨9.5%,涨幅比上年(8.0%)扩大1.5个百分点,拉动CPI上涨1.81个百分点,拉动力约为79.6%。其中,猪肉价格上涨43.0%,涨幅比上年扩大9.9个百分点,拉动CPI上涨约1.19个百分点。
生产者价格均呈下降态势,PPI降幅收窄。年,工业生产者价格指数整体低位运行,其中,出厂价格、购进价格分别比上年下降3.1%、4.1%,降幅均比前三季度收窄。与上年相比,37个大类行业产品出厂价格9升1平27降。10大重点工业行业产品价格下降下拉PPI下降2.1个百分点,其中,化学原料、电力、纺织、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产品价格降幅较大,分别为10.3%、4.5%、4.2%和3.6%,合计下拉PPI1.6个百分点。9大类产品购进价格与上年相比7降2升。除农副产品、有色金属材料及电线类价格分别上涨2.5%、1.6%外,其余7个大类产品价格不同程度下降,其中,化工原料、燃料动力和纺织原料类价格分别下降11.4%、10.2%和3.6%,合计下拉购进价格3.6个百分点。
六、要素匹配和预期指标持续向好
1.用电量增长,货运量快速回升。年,全社会用电量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2.6%,累计增速自8月开始由负转正,并逐月回升。工业、制造业用电量累计增速均从10月开始由负转正,全年分别增长1.8%和1.3%,增速分别比上半年回升6.9和8.6个百分点。全社会货运量增长4.1%,增速比上半年回升7.8个百分点。据省邮政管理局统计,年快递业务收入1亿元,增长17.3%,增速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业务量为.5亿件,增长35.3%,增速提高4.1个百分点。
2.金融存贷款余额较快增长,存贷款同比多增。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15.2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5.9%,增速比上年提高3.2个百分点,全年新增存款亿元,同比多增亿元。本外币贷款余额14.4万亿元,增长18.0%,增速提高2.9个百分点,全年新增贷款亿元,同比多增亿元。企(事)业单位贷款余额增长16.2%,住户贷款余额增长20.5%。
3.企业家信心提振,企业景气指数稳步向好。企业景气调查显示,四季度,全省6万余家规模(限额)以上企业景气指数为.4,比三季度回升0.9点,比上年同期微降0.6点;企业家信心指数为.6,比三季度和上年同期分别回升0.8和0.1点,企业景气和企业家信心指数均运行于“较为景气”区间。分行业看,景气指数比三季度4升2降,建筑业、房地产业、服务业和工业景气指数分别回升3.6、3.3、2.3和0.5点;受新冠疫情零星散发影响,住宿和餐饮业、批发和零售业回落11.7和0.9点。企业家信心指数比三季度4升2降,房地产业、建筑业、工业和服务业信心指数分别回升3.2、2.5、1.8和1.3点;住宿和餐饮业、批发和零售业回落13.2和1.5点。
总的来看,年浙江经济逐季回升,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绩。同时应看到,疫情变化和外部环境存在诸多不确定性,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尚不稳固,消费复苏缓慢,传统产业提升改造不够快,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强,居民增收难度较大。年,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中央精神,落实省委决策部署,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打造发展新优势,落实落细“十三项战略抓手”,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成果,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新突破,为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开好局,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周年。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