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获全省首例国有商业银行信用类国储林贷款,老嘉山、皇甫山国有林场2万亩碳汇林基地纳入省级碳汇交易试点基地。
增绿增效提“存量”。开展林业增绿增效行动和“四旁四边四创”国土绿化提升行动,打好林业碳汇工作开展基础。截至目前,全市共新增造林.56万亩、完成森林抚育.61万亩,森林覆盖率达36.23%;活立木蓄积量万立方米,较“十二五”末增加万立方米。根据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初步调查结果,目前全市森林生态系统年固碳.35万吨。
适地适树挖“增量”。紧抓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机遇,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科学选配固碳能力强的树种,一体推进碳汇林、储备林、能源林建设。皇甫山国有林场7.3万亩国储林项目已经获省工行授信7.04亿元。依托3个国家级林木良种基地,与中国林科院亚林所、安徽省林科院等科研院所开展技术合作,收集林木种质资源余个,选育优良品种24个,建设良种基地亩。
先行先试强“变量”。充分发挥“林长+”部门协作机制作用,促成林业、生态环境、发展改革等7部门联合印发全省首个林业碳票管理办法,加快建立健全林业碳汇体系。印发《滁州市“一村万树”碳汇森林行动助力乡村振兴暨“低碳生活文明滁州”行动方案(试行)》,明确20家第一批公益碳汇林建设试点,开展“一村万树”碳汇林项目建设,建立碳汇林项目库,探索惠及更多人民群众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