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红山森林动物园最近“上新”了。
刚刚过去的“十一”假期,经过长达六年的策划和建设,冈瓦纳展区正式开门迎客。这是一个以古大陆名称命名的展区,按大陆漂移说,冈瓦纳大陆经过分裂,形成了今天的非洲、南美洲、澳大利亚、南极、南亚次大陆等板块。
冈瓦纳展区科学顾问、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冯伟民博士指出:“当今地球生活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分布,正是源自远古时期冈瓦纳大陆的离散和漂移。”
冈瓦纳大陆的离散和漂移。
红山把冈瓦纳各个板块的代表性物种放到了同一个展区,游客们在这里可以欣赏到大半个地球的生物多样性:非洲丛林、东南亚热带雨林、南美亚马孙雨林树冠层的灵长类,澳大利亚的有袋类、鸟类,南美洲的鸟类、啮齿类、杂食类和两爬类,以及这些物种的复杂生境。
冈瓦纳入口及局部。图/南京红山森林动物园
园长沈志军说,这些动物进驻到冈瓦纳之后,很多天性行为都被激发了。科普作家花蚀在现场看到,美洲红鹮到冈瓦纳展区后拥有了高大的乔木,可以自由地栖息树上,而它们在其他动物园可能只有一个小水洼。
与鹤类不一样,“鹮这类鸟,觅食是要下水的,晚上栖息还是喜欢在树上待着——安全,有水有树才是完整的生态”。
冈瓦纳展区的美洲红鹮。图/
花落成蚀微博视频号除了生境的改善,冈瓦纳展区也在尝试还原真实森林里面不同物种之间的共生和社交关系。沈志军发现,目前在冈瓦纳展区已经能看到这些喜人的变化,比如“红吼猴、白脸僧面猴吃完了树叶或者水果,一些果皮、果核和残渣掉下来,黑凤冠雉和刺豚鼠就会在底下捡”。
传统的动物园一般是按物种来划分展区,很难看到这些尽可能接近原生态的生境和物种关系。
博主
Foliculina的记录:“白脸僧面猴在吃橡子,黑凤冠雉和刺豚鼠在树下等着落下的食物。”和冈瓦纳展区同时开放的还有高黎贡展区,其集合了中国西南山区的物种小熊猫以及它们在高黎贡地区的邻居们,尝试在一个城市动物园的角落还原高黎贡山原始林的生境。
而那个与现代动物园理念不合的宠物区,也终于关门了,日后将改造成唐家河展区——中国目前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保护区之一。加上此前建好的本土物种保护区(模拟长江中下游田园乡野生态),红山在展示中国生物多样性上,已经遥遥领先国内大多数动物园。
自从年走红出圈后,红山在坊间赢得了“中国最好的动物园”的美誉。年,红山的中国猫科馆被世界动物园与水族馆协会(WAZA)官方认证的一个权威专业网站ZooLex收录,成为中国大陆第一家,这意味着红山在动物园设计和动物保护上已经可以跻身世界一流行列。
红山并不是国内硬件最好、经费最充足的动物园,它是如何做到的?
南京红山森林动物园的中国猫科馆被ZooLex收录。
这几年来,南京红山森林动物园的游客的构成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从原来大部分游客是儿童和老年人,到如今,年轻人占比已经接近四成。走在园中,随处能看到打扮入时的年轻人,拿着相机或双筒望远镜,入迷地寻找和观察动物。
这座城市动物园,正在引领一种生活方式潮流,人们对动物园和动物的看法,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理解,都在悄悄发生变化。
在今年7月、8月的《大西洋月刊》封面报道中,作者认为,每类动物都生活在自己的感官世界里,飞蛾永远无法知道斑胸草雀在歌唱什么,斑胸草雀永远无法感知黑魔鬼鱼发出的电波,黑魔鬼鱼永远不能透过虾蛄的眼睛看世界,虾蛄永远不可能像狗那样用嗅觉探索世界,狗也不可能理解作为一只蝙蝠是什么感觉。只有人类,能够通过科技研究来了解其他物种的感官世界,也是唯一可能调动自己的好奇心和感知能力来理解动物的物种。
这是人类独一无二的能力,随之而来的是责无旁贷的义务,“我们有责任调动我们所有的同情心和智慧来保护其他生物,以及它们感受我们这个世界的独特方式”。
现代动物园应该如何展示动物的世界,又如何促进人类对野生动物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在一个炎热的周末,我们逛完红山森林动物园后,和沈志军园长聊了聊。
新周刊·九行:距离“一席”演讲两年多了,红山有些什么变化?
沈志军:我们一直在按照既定的任务目标去进行建设工作。两年内,大红山片区的猫科星球、熊馆、狼馆、本土物种保育区相继建成,冈瓦纳展区和高黎贡展区也会在国庆期间面向公众开放。除了园区建设带来的变化,我们更加欣慰的是公众对于红山森林动物园的认知越来越高,认可度也得到了提升。
新周刊·九行:公众的认可度有哪些具体的表现?
沈志军:游客的构成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从原来大部分游客是儿童和老年人,到如今年轻人占比接近四成。
年轻人群体有着良好的知识背景和素质,接受能力很强。以前存在部分游客拍展区玻璃、大声喧哗吵醒动物的问题,现在基本上看不到了,私自对动物进行投喂的情况也是越来越少。
我曾经看到有位老人想给动物投喂苹果、橘子,被身旁的小朋友制止了。这让我非常欣慰和感动,红山动物园始终坚持影响公众、引导公众保护动物的路没有白走。
郁郁葱葱的红山森林动物园。图/图虫创意
新周刊·九行:其实现在要了解动植物知识已经非常方便了,在网上想了解什么就能够一搜即得,很多视频都非常生动。很多人会以这个为理由反对动物园继续存在。但动物园依然有无法取代的作用。
沈志军:对,动物园拥有一种魅力,它是一个博物馆,是活体动物的博物馆。不用远行,在这里你就可以领略到来自世界各地神奇生命的魅力。
我们会为这些美丽神奇的生命模拟野外栖息地的环境,待游客前来参观时,便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物种原本的生存环境。
我们会巧妙地向公众传递一些信息,诸如该物种目前的生存境况、遇到的困境、面临生存危机的原因,还会介绍某个物种的栖息地出现破碎化、被挤压的情况,背后可能是人类在生产过程中进行的采矿、砍伐森林、修水电站等活动。
游客看到这些,自然会思考怎样改变人类的行为,怎样去保护动物和它们的栖息地。
动物园内,路边的指示牌。
新周刊·九行:你在《红山动物园是我家》这本书里说,动物园有个重要的功能,就是让公众从认识慢慢发展到实际行动去保护动物。那么红山动物园会有哪些具体的做法去引导公众参与生态保护?
沈志军:我们的动物保护教育是多元的,有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除了用展示板介绍物种信息和保护工作,我们还会举办夏令营活动,像“动物园奇妙宴”“动物科普进校园”这样寓教于乐的教育活动。
通过这些活动,公众在游览之余,学习到保护野生动物的知识和正确救助野生动物的方法。经常有很多热心市民会把受伤的动物送到我们动物园来,比如迷途的小鸟、练习飞行过程中意外掉落的雏鸟、受伤的小獐子、鼬獾、刺猬,等等。我们会告诉他们科学的救助方法,避免二次伤害。
我们鼓励大家参与志愿者活动,甚至参与到我们的野外调查以及分析活动。这能帮助我们每个人建立与大自然、野生动物的情感纽带,同时也能助力动物保护行动。普通人也可以做一些简单的事情,比如转发扩散一些有关动物保护的优秀文章,这也是一个间接的参与形式。
作者:沈志军/朱赢椿出版:浦睿文化·湖南文艺出版社
新周刊·九行:红山做生物多样性方面的野外调查,这些数据和成果,如何落实到动物保护层面?
沈志军:年,我们开始了全面的红山地区及周边生物多样性调查。随着城市发展,红山周边已经被生活建筑所包围,形成了一座生态孤岛。我们本以为已经没有什么野生动物存在了,但是经过这次调查后,意外发现红山动物园68公顷范围内,还有7种野生的哺乳类动物。在对昆虫、植物、鸟类、哺乳类进行全面的调查后,我们形成了最终的报告。
这份报告被我们多次运用在动物园制定保护策略,以及对公众的宣传教育和保护行动中。
在江苏林业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之下,我们和一个省级生态保护区进行了深度的合作,在这里我们安装的红外相机,捕捉到了许多野生物种。
监测野生动物,不只是去了解它们有多少种类,我们还需要知道有多少个群体、群体相互之间的关系、植物和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植物数量的变化对动物种群的影响。从国家层面来讲,碳汇的重要性越发凸显。怎样拥有更高的碳汇能力,我们的调研成果可以帮助决策者者进行科学的决策。今后我们会和更多的高校,在各个领域里面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红山森林动物园獐麂坡,可以遇见中国本土物种獐子和小麂。图为一只麂躲在藏身处。图/图虫创意
新周刊·九行:红山动物救护中心每年救治的动物数量众多,救助完成后,这些动物的去向是哪里?
沈志军:我们救护中心每年大概会救治只动物,最多的一年有多只。以前,被救助的动物有一部分是来自公安、海关、法院罚没的动物。现在,非法动物贸易很少了,更多救助的是公众送过来的迷途、受伤动物。今年上半年有超过只动物被送到救助中心。
动物被送过来后,我们首先会进行检查,明确受伤原因,尽全力去救治。在康复之后,我们会对该动物的野外生存能力进行科学评估。大部分通过评估的动物最终都会被放归野外,小部分没有通过评估、不适合放归的动物,会在我们动物园里面“养老”。
动物园还有一些展区来展示这些被救助的动物,在游客参观该展区过程中,我们会对游客进行科普教育,告知个体被救助时间、受伤情况、无法放归的原因。
目前,我们在尝试进行科研活动,帮助濒危物种繁衍。经过多年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效。去年,辐射陆龟首次繁衍成功。作为一个救助中心,我们的职责不仅仅是让被救助的野生动物放归野外,延续下去。对于那些无法回归野外的个体,我们也需要帮助它们把基因和族群延续下去。未来,我们还有更多的可能。
红山的动物救护中心是江苏省暨南京市野生动物收容救护中心,日常救助动物以鸟类为主,以及一些兽类和爬行类动物。
年4月16日,南京浦口绿水湾湿地公园,一只被红山森林动物园救助的黑鸢被放飞。/视觉中国
新周刊·九行:这几年,公众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