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炎病论坛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从千里松林到绿色大市,盘点赤峰森
TUhjnbcbe - 2024/12/23 17:24:00
森林是人类生存的摇篮,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福荫”。发达的林业,被视为国家富足、经济繁荣、民族昌盛、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古代的赤峰森林资源丰富,原始森林茂密,自然环境良好。到了清末和民国时期,特别是日伪统治期间,掠夺式乱砍滥伐森林,“青山林海”毁于一旦,水土流失,生态失衡,绿色消褪。新中国成立之后,赤峰坚持不懈地开展防沙治沙,造林绿化,森林资源得以恢复。敖汉旗林海喀喇沁旗旺业甸国家森林公园黄岗梁林海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如今的赤峰,赤地千里的荒凉景象变成了片片绿洲,良好的生态已经成为赤峰市最大的优势、最亮的品牌,也是最宝贵的财富,一个山河秀美的绿色赤峰呈现在祖国大地上!植物繁茂古代森林“松漠”之称赤峰地区古代森林资源极为丰富,当时降雨量多,气候温暖湿润,原始森林茂密。隋唐时期,西拉木伦河以北为纯松林区,素有“松漠”之称。辽代,赤峰境内还是一片林海,北有大兴安岭原始森林,南有“平地松林八百里”,史称“松州”。西自河北省围场北境,东至通辽市扎鲁特旗之西,绵延数百里,皆是松林,故有“千里松林”之称。距今1.25亿年—2.25亿年的中生代时期,赤峰气候炎热,降雨充沛,湖泊遍布,植物繁茂;大概50万年—万年前,赤峰处于第四纪冰河期,整个大地冰雪覆盖,许多树木被冰雪夹带的泥石流掩埋地下,积水形成大量的湖泊、河流;20万年前,地球进入温暖时期,赤峰地区雨量充足,河流纵横,草木非常繁茂。这种良好的自然环境,给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了优越条件。华夏第一村——兴隆洼聚落遗址1万年前,赤峰有了人类活动。在—年前的敖汉旗兴隆洼遗址,经花粉孢子分析显示,当时植被覆盖率达97%。在距今年的赵宝沟文化遗址,赤峰先民居住的房屋均为半地穴式草木混合建筑,证明木材已被应用于房屋构筑中。年—年前的红山文化时期,赤峰先民在农耕定居的同时也开启了金属文明,对于森林资源的利用能力和利用程度进一步提高。距今大约年的小河沿文化时期,赤峰先民已经开始长期而稳定的农业起居生活。火耕农业的发展,对森林和草原都有很大影响。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三座店石城距今2年—年,青铜时代,赤峰地区居住着强大的部落集团,他们终年与大自然搏斗,在中国北方创造出一种举世瞩目的文化,考古学上统称为“夏家店文化”。在这一时期,赤峰地区人口众多,至少以万为单位。城邑和村落房屋的营造,对山地森林影响越来越大,大面积草原、森林被开垦为农田,青铜冶铸等制铜业的出现,耗费大量木材作为燃料。夏家店文化晚期,狩猎业进一步发展,大量猎杀野生动物,赤峰南部平川森林在这一时期大部消失,科尔沁沙地在当时已经开始出现大面积沙化。燕长城遗址公元前年,燕将秦开率军北伐东胡,把东胡势力打退到燕国北方千里之外,燕国沿界筑了一道长城。长城的建筑和军队的防守,是以对森林的大量消耗为代价的。辽代初期,赤峰地区的生态环境较好,宋史有“地沃宜耕植,水草便畜牧”“山深闻唤鹿,林黑自生风”,牧民“深山茂草居无常处”等记载。各个朝代皇帝也比较重视植树和森林防火及限制木材采伐,但是大兴土木工程、烧炭、烧瓷、冶铸、车马具制造等耗费木材规模浩大,森林火灾频发,畜牧农耕过度等原因,仍然导致森林大面积减少和草原沙化。巴林左旗辽上京遗址金代前期是赤峰地区森林面积进一步减少的时期。金朝统治中心在赤峰地区,先后在辽上京(今巴林左旗)、辽中京(今宁城县大明镇)建两座京城,在废墟上大兴土木重建,毁坏林木约为0万立方米以上。在赤峰地区的北部修筑金长城,毁坏林木也达到了0万立方米以上。从康熙年间开始,关内农民来赤峰地区开荒种地。随着人口的增长,森林砍伐以及森林火灾增多,森林面积逐渐减少。清代的狩猎活动,也是造成森林资源减少的重要原因。康熙十六年(公元年),敖汉旗、翁牛特旗、喀喇沁旗等地郡王向康熙奉献土地,供皇家行猎之用。乾隆、嘉庆年间,皇室为了狩猎,竟在翁牛特旗、巴林右旗境内放火烧林,驱赶野兽,致使童山赤岭遍布,造成“微风三尺土,大风沙连天”的恶果。清朝以后,虎已经在赤峰地区绝迹。赤地千里近代森林民国初期,北洋军阀在赤峰北部大量驻军,把原来的旗分成若干县,每县都设屯垦局,掌握放荒和移民入境,关内有钱富户踊跃前来,争相购买土地开垦,导致土地不断沙化。为修筑林西县城,驻军米振标部强制百姓砍伐巴林右旗以北赛罕山的落叶松林,这一地区森林资源损毁过半。环境沙化日伪时期,日本人强行要求各位蒙古族王公将境内山林“自愿奉献”,供其掠夺性采伐。年,日伪在敖汉旗东部的大黑山制造无人区,放火烧山,集家并屯。年~年,日伪在热河境内设置千里“无人区”,总面积17万平方公里,包括今赤峰境内的喀喇沁旗、宁城县大部。日伪时期荒凉的红山脚下日伪在境内实行“杀光、烧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和集家并屯政策。仅年一次行动就烧掉31.9万户民房,导致山火连绵4个月不熄,数百里天昏地暗,参天的森林化为焦木,满山灌木化为灰烬,焚毁的森林面积无法统计。植树造林生态立市由于数千年人类生活、生产活动对森林的过度利用,以及气候变迁、战争等原因,截至新中国成立前,赤峰市仅有林地45.48万公顷,林木蓄积量为.3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为5.2%。沙化土地达万公顷,形成沙区万公顷,占全市总面积的64.2%。植树造林新中国成立以后,赤峰市各族人民在保护原有森林资源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大规模造林绿化,封山育林,赤峰地区森林资源开始得到有效保护,森林环境逐步恢复。翁旗防沙治沙年,昭乌达盟(今赤峰市)森林面积.79万公顷,比年增加.4%,活立木蓄积量.8万平方米,比年增长.79%,森林覆盖率为12.05%。年,国家启动三北防护林工程,昭乌达盟森林资源有了迅速增长,特别是进入20世纪80年代,实行了“以个体造林为主,国家、集体、个人一齐上”的方针,极大地调动了各族人民植树造林的积极性,加快了绿化的步伐。修梯田至年末,全市林地用地面积达到.93万公顷,“四旁”植树.75万株。全市人均有林0.4公顷,人均活立木蓄积量5立方米。全市的森林已有过去的林种树种单一的残林,逐步走向多林种、多树种、多功能的林分结构发展。控制水土流失面积74.8万公顷,控制风沙危害面积30.2万公顷,农牧业生产条件和人民生存环境有了明显改善。“七五”时期:营造防护林赤峰市以营造防护林为主,注重多林种结合、带网片结合、乔灌草结合的防护林体系建设。营造各种防护林23.75万公顷,使全盟的70%的平川耕地和7.1万公顷基本草场得到农田牧场防护林的庇护,控制水土流失面积74.8万公顷,控制风沙危害面积30.2万公顷。截止年末,全市林地用地面积达到.26万公顷,森林面积达到.43公顷,森林覆被率达到20.59%,森林活力木蓄积总量为万公顷,年均森林面积、蓄积增幅较大。翻地造林讲解种植栽培技术“八五”时期:绿起来,活起来,富起来这一时期的林业工作已经作为赤峰地区经济的战略任务来抓,以“绿起来,活起来,富起来”为总目标,把林业工作重心由单纯地生态林业建设转移到生态经济型林业建设上来。截止到年底,全市林业用地面积.57万公顷,森林面积.77万公顷,森林覆被率为22.4%,活立木总蓄积量为3.44.71万立方米。“八五”期间,全市依法坚持采伐森林,做到伐前有设计,伐中有指导,伐后有验收,有效地控制了森林资源消耗,促进森林资源持续增长。伐树培植“九五”时期:稳步发展林业生态建设与保护工作进入稳步发展的轨道,生态力度不断加大。重点加强经济林、樟子松、落叶松、杨树速生丰产林等优良品种造林工作,发展基地型、效益型林业,林业建设向规模化、集约化经营转变。截止年底,全市林业用地面积.78万公顷,森林面积.25万公顷,森林覆被率25.64%,活立木蓄积量万立方米。这一时期,全市建成了.33公顷以上重点工程56处,涌现了敖汉旗宝古吐、翁旗响水、宁城大黑山、克旗土城架子山等一大批典型示范工程。敖汉种草如今的敖汉农田牧场防护林带“十五”时期:高速发展赤峰林业生态建设进入高速发展期,各地依托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等国家重点生态项目建设,加强防风固沙治理。到年,全市林业用地面积.69万公顷,森林面积达到.2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30.83%,活木蓄积量.83立方米。沙丘造林白音敖包云杉林如今的白音敖包云杉林“十一五”时期:生态立市赤峰以“生态立市”和“兴林富民”为发展目标,林业产业蓬勃发展。截止年度,赤峰市林业用地面积.84万公顷,森林面积.84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34.09%,活立木蓄积量万立方米。区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阿鲁科尔沁旗扎嘎斯台公社沙柳如今的阿旗紫花苜蓿草种植基地“绿色大市”崛起如今的赤峰,森林面积达到万亩,比新中国成立初期增加了万亩,森林覆被率达到35.7%,比新中国成立初期增加了30.5个百分点,人造林面积达到万亩,占全市森林面积的50%,天然草原植被盖度达到58.8%,沙化面积由万亩减少到万亩。松山区太平地林网黑里河自然保护区大黑山自然保护区赤峰市千方百计地改善生态环境,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国家林业部提出全国防治荒漠化要“东学赤峰,西学榆林”,赤峰还被确定为全国防治荒漠化改革试验区。先后被授予“全国林业生态建设先进市”“全国防沙治沙十大标兵单位”“国土绿化突出贡献单位”“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先进集体”“国家森林城市”等荣誉称号,敖汉旗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全球佳”环境奖。绿色,是生命的颜色,也是赤峰最动人的底色。回顾赤峰林业这一路走来的风雨历程,就是一部绿色发展的创业史,更是一代代赤峰人坚持不懈数十载的生态建设实践历程!新的时代新的使命,赤峰将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世世代代干下去,努力打造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部分文字摘自《赤峰市林业志》)来源:视觉赤峰
1
查看完整版本: 从千里松林到绿色大市,盘点赤峰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