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发表一篇论文,从教33年的南京林业大学老师蒋华松,评上了教授。
这并非个例。日前,江苏不少高校出台了职称评审新政策:在对“教学专长型”老师进行职称评聘时,不再以发表论文数量作为考核内容,而是将教学业绩取代科研业绩,重点考查其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的成绩。
为何要改变多年一贯的职称评定政策?怎么保证评判的公正性?好政策如何一以贯之执行到底?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高校教学边缘化,“教得好不如写得好”
“很荣幸,之前从没想到过。”今年54岁、从教三十余载的蒋华松,近日,凭着教学的硬实力,成为南京林业大学第一位“教学专长型”教授。
在相距南京多公里的南通大学,相似的情形也在这里“上演”:年10月出生的葛明政,年一进校工作就能享受校聘教授的待遇。在今年的职称评审中,他更是直接被评审为教授,跨越了任职年限的“门槛”。
类似南京林业大学和南通大学这样的学校,在江苏不下10所,在全国不下百所。他们一改过去做法,不再单纯地以论文数量为“英雄”,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的成绩也成为重点考察内容。
“获评讲师的必备条件是在核心期刊上发表本专业论文4篇以上、副教授7篇以上、教授8篇以上……”这是某知名高校在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