册亨县秧坝森林氧吧王国义摄
数据显示,年,册亨县林业产业总产值达39.95亿元,林业产业带动从业人员10余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达2.5万人以上。
森林覆盖率达72.37%,林业用地万亩,森林面积万亩,10余万人吃“林业饭”,是绿色册亨走生态富路的生动实践。
森林本是财,满山翠绿满山金。近年来,册亨县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理念,依托优越自然条件和丰富的森林资源,围绕大扶贫、大生态战略,聚焦林业产业转型发展,在油茶产业、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林下经济等方面持续发力,全力推进林业产业规模化、组织化、市场化、标准化、专业化发展,走出一条集生态建设、产业发展为一体,融生态产品、林产品供给于一身的脱贫攻坚新路子,实现了“国家得林木”“社会得生态”“地方得投资”“企业得效益”“农民得收入”的“五得效益”。
册亨绿水青山王国义摄
地处南、北盘江交汇夹角地带的册亨县,素有“天然温室”之称。因光照充足、雨热同期的气候条件适宜植物生长,让册亨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成为贵州省十大林业重点县之一。
过去,勤劳的册亨人靠山吃山,他们从森林里崛起财富,主要靠经营木材,尽管全省规模最大的桉树工业原料林基地和杉木速生丰产林基地落地册亨,不少木材精深加工企业落户册亨,然而种树卖木、“种砍循环”的单一木材经济缺少产业发展动能,限制了更加多样性的林业经济发展。
册亨的林业经济,不得不谋转型寻突破。
破解融资管理难题,跑出项目建设“加速度”。册亨县把破解资金投入不足、管理模式等难题作为推动国储林项目建设的突破口,确保有力有序推进。
破解融资难。依托省林业局定点帮扶,省林业局和册亨县共谋共划,编制《册亨县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一期)可研报告》,第一阶段规划实施国家储备林项目2.66万亩,总投资2.5亿元,建设周期为30年。经省林业局协调,国开行贵州省分行向册亨县国家储备林项目发放贷款2亿元,第一批贷款资金万元,在全省率先启动金融贷款推动国家储备林建设。由县林茂公司自主运营,优先将建档立卡贫困户和易地扶贫搬迁户的林地林木纳入国家储备林项目,在双江极贫乡镇洛法村和秧坝镇福尧村进行试点,逐步向全镇、全县推开全覆盖建设。
破解管理难。省林业局多次到册亨调研指导,在县、乡二级成立国储林工作专班,以专班形式推进国储林项目建设,在全国属于首创。构建起多元利益联结机制,打破以往由林业部门一家对项目进行建设的模式,采取林业部门+平台公司+农户的方式建设项目,加密建设主体。探索“储备林+林业产业”建设模式,采取现有林改培方式,对林木进行间伐,为林下经济、森林康养、森林旅游等林业产业建设提供林地空间。积极利用融资贷款20%的资金为林下经济、森林康养、森林旅游等林业产业提供资金保障。
杉木林海杨显东摄
突出两优先三聚焦,按下百姓增收“快进键”。优先流转建档立卡贫困户、易地扶贫搬迁户的林地林木;优先安排建档立卡贫困户、易地扶贫搬迁户、林地林木流转农户在国家储备林建设中就近就业。
聚焦易地扶贫搬迁。以整乡整村整组整寨易地扶贫搬迁区域为重点,由平台公司集中收储易地扶贫搬迁区域的山林地、承包地、宅基地和地上林木资产,将易地扶贫搬迁农户的林地林木资源变为股权、林地林木收储资金变为股金、易地搬迁新市民变为股东,盘活“三块地”,推进“复垦复绿”,破解“三变改革”难题,解决搬迁群众后顾之忧。比如,坝麦村贫困农户黄志周,易地扶贫搬迁户,将亩杉木林纳入国家储备林项目,获得收入50万元。
聚焦主导产业。按照“一县一业”产业发展布局,因地制宜调整林种结构,重点建设以油茶、杉木、桉树、花椒、核桃为主要树种的国家储备林项目。北部片区重点以花椒、核桃、油茶为主,结合籽粒玉米调减工作,着力打造椒果基地;中部片区重点以杉木、桉树、油茶为主,兼顾实施部分乡土树种和珍贵树种,着力打造以高峰村、秧庆村为中心的森林旅游、森林康养基地;南部片区和高速公路两侧重点以油茶为主,做大做强油茶产业,着力打造“中国油茶名县”。
聚焦群众意愿。按照“五步工作法”“一线工作法”要求,加强调查研究,在充分听取群众意愿的基础上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和项目实施方案,确保方案可行,项目落地见效。在项目建设模式上,推行“林勘测绘—资源评估—公开公示—数据复核—签订合同—兑现资金—林权变更—森林保险—建档立卡”实施步骤,充分尊重群众意愿,愿意入股的采用入股模式,愿意流转的采用流转模式,不搞一刀切,防止“自我感觉良好,群众却不买账”的问题。
写好生态发展答卷,打造脱贫攻坚“新亮点”。册亨县把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作为“脱贫摘帽”和巩固脱贫成效的重要抓手,实现百姓富与生态美的有机统一。
航拍百口乡弄丁村芒果基地叶方杰摄
激发群众脱贫新动能。按照“村社共建、产社联动、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原则,以县级平台公司为主体,大力推广“龙头企业+村集体(合作社)+基地+农户”生产经营模式,引导林农尤其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和易地扶贫搬迁户采取林地入股、林木流转方式参与建设。林地入股收益按公司60%、林农30%、合作社10%的比例分成,林农将林木流转给县林茂公司经营管理,用林地入股共同开发国家储备林建设,让林业穿上“国储衣”、林农吃上“定心丸”,不断提高贫困群众产业脱贫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拓宽百姓增收新途径。该项目实施完成后,可累计为全县提供近2万个生态就业岗位。通过林地流转、林木收储林农直接快速获得经济收入。全县累计签订林木流转合同户.62亩.24万元,已兑现资金户.1亩.66万元,在林木林地流转中涉及建档立卡贫困户户人.67亩.98万元、易地扶贫搬迁户户人.2亩.09万元,建档立卡贫困户户均增收12.48万元、人均增收3.04万元,易地扶贫搬迁户户均增收12.53万元、人均增收2.94万元,购买政策性森林保险户.13亩。以双江镇洛法村洛法组贫困户黄宝龙为例,家庭人口5人,有林地51.45亩,每亩林地流转费、林木收储费、参与建设管理务工费等收入达32.16万元,人均增收6.4万元,实现了脱贫。
册亨林海杨显东摄
开创生态扶贫新局面。造林投入大幅提高,原来册亨县造林仅靠国家补助—元/亩。通过项目融资,现在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投入,国储林项目建设根据实际需要可达到每亩元至元不等,资金投入比原来提高10倍以上,体现高投入、高产出;同时,按亩安排一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生态护林员测算,2.66万亩国家储备林可安排生态护林员53名,实现53户贫困农户巩固脱贫。全县安排生态护林员名。年,全县林业产值预计可达49亿元,比上年增加33.87%,林业发展带动从业人员10余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达到2.5万人以上。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匡奇燃
编辑彭芝莉刘义
编审陈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