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林业病虫害防治效果明显好于往年。你看,这是今天早上从测报器里取出的捕捉物,已经没有林业有害生物了。搁以前这个时候,捕捉物中还有不少美国白蛾等害虫。”9月30日,在临淄区稷下街道林业有害生物数字化观测场,测报员宫厚山指着从测报器里取出的捕捉物说。
“这只是我市林业病虫害防治效果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我市以保护森林资源安全为目标,总结探索出了一图感知、一网打尽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模式,全面提升林业有害生物防控能力和成效,得到了国家林草局和省自然资源厅的充分认可和肯定,成为全国林业系统学习借鉴的标杆。”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有关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一图一网全覆盖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多次对美国白蛾等防控工作做出安排部署。针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我市实行一张图、一张网全覆盖管理,形成了“属地管理、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良好工作格局。
5月9日,市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指挥部办公室制定印发《关于实施美国白蛾等重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全覆盖一张图、网格化管理工作的通知》,创新工作方法,落实属地、部门防控责任。市、区县均绘制了美国白蛾发生防控态势一张图,实施挂图作战。
全市初步建立了市、区县(林场)、镇办(营林区)、村居(小班)四级林业有害生物防控网格员监管责任制。根据职责分工,市防控成员单位建立系统内网格化全覆盖监管防治责任制,实现了全市防控监管“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社会化全覆盖,做到“责任到人、巡护到位、监测到岗、除治到株”,形成齐抓共管、联防联控、群防群控的防控格局。截至目前,全市11个区县(功能区)、10个国有林场、88个镇办、个村居被全部纳入网格化纵向监管体系;个居民小区、所大中院校和中小学校园、25个铁路站区、3个黄河防洪工程管理段、11个军事单位、个(条)公园等各类园区(主干道路)被全部纳入网格化横向监管体系。
因地制宜精准施策
为了克服往年挂灯地点不变、监测数据不够科学精准的问题,我市采取了“固定监测范围、流动监测点位”的办法,全部更换挂灯监测地点,对林业有害生物的越冬代成虫进行监测记录,大大提高了所采集数据的科学性、准确性。
我市南部山区丘陵地带主要是常绿树和针阔混交林,林分树种构成丰富多样,客观上形成了林业有害生物的天然屏障,在防治策略上,主要以人工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为主,不用或少用化学药剂。北部平原地区林分树种构成比较单一,抵制自然灾害能力较差,美国白蛾等害虫易暴发成灾,采取密切监视疫情动态,并根据疫情严重程度,分别采用人工物理防治、生物防治、飞机喷药防治等不同的防治办法。
在人工物理防治方面,我市做出了在有虫株率万分之一以下低虫口区域和飞机防治禁区,大力推广人工剪除网幕和灯诱的防治决策。在飞机喷药防治方面,采取科学划定飞机防治禁区、错时飞防方式,尽量减少飞机防治作业次数,既不滥飞也不缺飞,“3年飞一次,一飞控3年”。经测算,3年飞一次的做法同每年飞一次相比,相当于每3年减少用药量吨,每3年可节约防治资金万元,既节省了人力、物力,又确保了防效,同时也保护了生态环境。
踏查研判明察暗访
“踏查、研判林业有害生物,既是技术活,也是体力活。必须靠林业专业技术人员用脚步丈量每一寸林地,用‘火眼金睛’发现隐藏在树和花草上的有害生物,并及时做出灾害情况研判,报告上级部门,进行有针对性地防治。”市林业保护发展中心有关负责人说。
据介绍,我市全面推动落实各级林长责任制,将林业有害生物防控纳入林长制考核评价体系,并严格按照评价指标实施对各区县(功能区)的考核评价。林业技术人员对全市草原有害生物和外来入侵物种进行了全面外业普查,截至目前,共规划踏查线路条,已完成踏查总行程公里,重点踏查面积.9万亩。并充分发挥全市处林业有害生物测报点监测作用,确保对全市.42万亩现有林地面积监测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