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作为北京市科协学术活动月活动之一,“京津冀生态治理与文化支撑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会议由北京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社会系统工程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科技哲学教研室协办。北京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长李建军致辞,希望就京津冀协同发展、科学城建设、国家科技中心建设等方面提供政策建议。北京市科协学会部副部长杜扬致辞,认为讨论话题具有时代感和前瞻性,对研究会的相关工作予以肯定。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执行副会长、原环境保护部人事司司长李庆瑞作了题为“完善生态文明法制体系”的演讲。
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人大国发院研究员林坚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几点构想,建议创办中国生态文明大学。信息学院教授陈禹分析了生态环境系统的复杂性,认为需要用复杂性思维来处理问题。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哲学院刘大椿回顾了环境思想研究历程,认为实践中垃圾处理、“厕所革命”非常重要。中国社科院办公厅研究员谢士强阐述了新时代京津冀区域生态治理的基本思路和主要举措。燕山大学教授、河北省公共政策评估研究中心首席专家刘邦凡探讨了雄安新区水环境的价值评估及其治理对策。天津市委党校(行政学院)副教授凃明君分析了作为国家治理重要观念来源和组成部分的生态治理。首都经贸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叶堂林介绍了北京市绿色发展成效测度研究成果。人大国发院研究员、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张云飞强调京津冀绿色协同发展的共享导向。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李建军主张以绿色发展主导京津冀创新共同体建设。人大人大国发院研究员、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王丛虎分析了京津冀及雄安新区公共资源交易协同发展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遗产旅游研究中心研究员侯满平探讨了京津冀生态文明建设的问题。河北北方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李振良结合担任驻村第一书记的体会,介绍京西北地区“水资源涵养区、生态文明支撑区建设”与精准脱贫、防贫的实践。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杨爱华分析了项目文化在生态治理中的作用。北京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监事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徐治立阐述了生态系统层次性与京津冀协同发展机制复杂性。中国矿业大学矿业文明研究中心副主任曾祥明强调要加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研究。北京理工大学教授范春萍提出以北京高校优质师资带动河北高校发展。人大哲学院博士后研究人员滕菲分析了绿色低碳生活与个人道德责任。北京农学院教授张子睿分析了农业废弃物处理典型案例及经验,提出推广建议。北京化工大学副教授朱冬香介绍了京津冀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的调研报告。
在讨论环节,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孟建伟,人大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李文钊,研究会秘书长、人大图书馆馆员孙涛,北京交通大学教授邬晓燕,北京林业大学副教授樊阳程,中科院战略咨询研究院副研究员袁志彬,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张连伟,中国投资协会投资咨询专业委员会副会长陈晓峰,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王添,中国环境科学研究会《环境与生活》杂志执行总编郑挺颖发表了各自的见解。
研讨会收到论文20余篇,会上专家们纷纷展示了其主要观点。通过交流,大家表示京津冀生态治理与文化支撑课题值得深入研究和探索,期待取得更多优秀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