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治疗是目前肿瘤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有数据显示大约70%的肿瘤患者会接受放射治疗,但是放射治疗因其照射部位不同会引起不同的并发症,例如放射性肠炎。
什么是放射性肠炎呢?放射性肠炎(Radiationenteritis,RE)是腹腔、盆腔或腹膜后恶性肿瘤经过放射后引起的肠道并发症,可以累及小肠、结肠和直肠。
放射性肠炎发生情况如何?国内外文献报道的RE发生率差异较大,为5%—17%[1],英国科学家KalaiselvanR等人年的最新统计表明,接受过盆腔肿瘤放疗的病人,其放射性肠炎的发生率可高达20%。
它在何时发病呢?急性病变在照射期即可发生,上皮细胞变性脱落,毛细血管扩张,肠壁充血水肿。亚急性期病变在照射后2-12个月发生。
发病时又有哪些表现呢?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里急后重、肛门坠痛、粘液血便等。轻者症状常可以耐受,重者症状则持续很长时间,并伴慢性出血,最后可能发展为直肠狭窄或形成肠瘘[1]。
放射性肠炎能得到有效治疗吗?目前针对放射性肠炎并无特异性治疗,常采用地塞米松等药物对症治疗,缓解肠道症状。但这不意味着我们就止步于此。
刘国辉[2]等人于年发表的一项回顾性研究中,试验组放射性肠炎患者给予能量密度为1.25kcal/ml的肠内营养混悬液,与未使用肠内营养液的对照组患者相比,实验室检查肠屏障功能各项指标(二胺氧化酶(DAO)、D.乳酸、内*素及L/M比值)在11天时,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各项免疫学指标(IgG、IgM、IgA、CD4/CD8)在11天时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Fengshao[3]等人在年6月至年1月间对46例急性放射性肠炎患者进行肠内营养干预治疗后,对CD3+T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等免疫学指标及患者腹痛、腹胀及腹泻的症状进行评估,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以上研究均表明肠内营养支持可以改善放疗患者肠道免疫功能,减轻放射性肠炎的症状。
虽然,依据年中国临床肿瘤学会肿瘤营养治疗的推荐,不推荐没有营养不足或营养风险的放疗患者常规使用营养支持[4],临床上常使用营养风险筛查(NRS-)或患者主观整体评估(PG-SGA)量表对患者营养状况进行持续动态评估,对具有营养风险的患者进行营养支持。
由于很多放射性肠炎的患者是存在营养问题的,所以与年中国临床肿瘤学会肿瘤营养治疗的推荐并无很大冲突;另外,这一推荐意见对患有放射性直肠炎的患者并不具有特异性,那么,对于尚未出现营养问题的放射性肠炎的患者,我们是否可以运用肠内营养支持来缓解可能加重的症状呢?这是我们医护人员都应该思考的!
参考文献:
[1]邱啸臣,张博,李元新.慢性放射性肠炎的研究进展[J].大连医科大学学报,(3):-.
[2]刘国辉,康新,陈功,等.肠内营养对放射性肠炎患者肠屏障功能及机体免疫反应的影响[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32(6):-.
[3]ShaoF,XinF,YangC,etal.TheImpactofMicrobialImmuneEnteralNutritiononthePatientswithAcuteRadiationEnteritisinBowelFunctionandImmuneStatus[J].CellBiochemistryandBiophysics,,69(2):-.
[4]恶性肿瘤患者的营养治疗专家共识[J].临床肿瘤学杂志,(01):59-73.
中护在线《肿瘤治疗血管通道安全指南》
本平台精心编辑制作,欢迎在线购买,谢谢大家支持~
全书共分五个章节,从肿瘤治疗现状概述、静脉血管通路装置概述、血管通路的建立技术与维护、血管通路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化疗治疗的职业防护进行阐述。特别介绍了血管通路建立技术,包括外周静脉血管通路(PVC)技术、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技术、中心静脉导管(CVC)技术、植入式静脉输液港技术。血管并发症包括皮肤反应、静脉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导管相关性血栓、导管异位、导管阻塞、穿刺点渗液、导管夹闭综合征、药物渗漏。加入“全国肿瘤护理新进展讨论群”,与全国肿瘤护理同行交流知识,同时每天中午十一点半,下午五点半,晚上八点准时分享干货!加群助小丽丽2.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