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hjnbcbe - 2021/2/2 2:06:00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有点纠结的。如果按照传统吃中药后注意事项的观念,实在是有超多事无巨细的注意点,如果我把它们一一记录下来,并以文章的方式表达出去,既很教条,又很琐碎,甚至在执行层面让患者的调理陷入到僵局----例如某蓝领得病的重要诱因是“三班倒”的生物节律错乱,医嘱是叫他准时睡觉和准时起床;又例如某小女孩的痛经的重要诱因是考试导致的精神紧张,医嘱是叫她学习考试都精神放松;再例如某销售罹患痛风的病因是喝酒,医嘱是叫他戒酒。对这些人而言,执行对他们身体和服用中药最有效的医嘱,就是---痛改前非直至放弃以前的生活。这对于有些患者来说是容易做到的,例如化疗、车祸其他重大疾病等如果不去努力创造最好的康复环境就会导致包括死亡在内的极其严重后果,但对于另外一部分仅仅是以调理慢性病/状态的人群就变得不能完成。他们有的心里想着把中药当西药,觉着光吃药就管用,生活其他方面不用改变;有的想着是自己也不算太严重---稍许少抽点烟、少打点麻将、少熬点夜、少喝点酒就行了,但是以上是生活的一部分怎么能或缺呢?缺少了人生还有什么意思呢?为此,我经常问患者的第一个问题是,你需要中药帮助你解决什么问题?不同的要求也就对应着不同的注意事项。如果把疾病和健康看成一个天平的两端,中药就像加在健康一端的强有力的砝码,不良的生活习惯就是加在疾病端的强有力的砝码。注意事项做的越好,健康的越快。古人说三分靠治,七分靠养,讲的就是生活起居做的越合理健康,身体恢复越快,而且这个还占到健康促进手段的大头。也就是说如果你是为了身体全面的快速提升和长治久安,那么中医治疗更像一个充满仪式感的发愿,希望从此远离不良生活习惯,追求身心的和谐、安详与健康。生活上非常有规律,日出而作日落而栖。6点前起(早起),喝水,排便,晨练,进食---上班时认真工作,不发火动怒;下班后不再操心事业,不酗酒抽烟打牌,不贪凉多空调,不怕冷多地暖,经期不短裙避凉鞋,酒后不房事避疲劳;适当的全身运动到每块肌肉微微出汗---按时吃饭,细嚼慢咽,清淡饮食,11点前休息(早睡)。以上确实很难但当你努力做到1月甚至更长时间后你将发现变化极大极其舒服的自己。但如果我们吃中药的目标是为了解决某个具体的问题,那么要求显然低了很多。例如,某寒性体质的患者,她的目标是痛经改善,那么对她最重要的是停止生冷食品和寒性食品(如果她一吃冰淇淋,下个月经就疼痛尤为明显,那么冰淇淋就是她的最重要禁忌),其中最重要的包括冷饮、生食(刺身)、螃蟹、瓜类、蛇胆、菊花、绿茶等。这种注意事项针对性较强,一般我会在患者就诊时给予口头提醒,如果我并未提醒一般就没有太多针对性建议。还有一种情况是,初次前来调理治疗的患者在第一次治疗时并没有很针对性建议,但在中药进入体内的第一个治疗周期后一时出现病邪外出身体反应(一过性)时----比如有人会出现头晕、腹泻或便秘、手脚胀,月经血块增多,月经周期变化,局部(胃、肠、头等)或全身游走疼痛,皮肤瘙痒、湿疹、痤疮或异常,嗜睡犯困等,这些是身体转好的表现,但此时需要更好的遵循养生规律以缩短这个身体从低水平的旧平衡到高水平的新平衡的过程。我也习惯性在患者复诊时给出变化后的针对性意见。在古代公认的众多本草著作(例如大家熟知的本草纲目)中,对我们常见食物对身体的作用和副作用,有很明确详尽的记录。这对食物养生具有很大帮助,也是我们吃药期间食疗养生的重要参考,我也整理了常用部分附于文后供爱好者参考。知识是死的,人是活的。虽然有常见食物药性的普遍规律,但人和人之间差异很大,执取原则教条应用反而称为部分中医迷和坊间的错误谣言观点,我也以问答形式做一些探讨。1听人说,吃中药期间就不能吃萝卜了,否则坏了药性。答:萝卜是中医通气类的食物,有生吃止咳(通肺气)、熟吃通便(通肠气)的作用。但是医生开的处方是中药复方,是一群中药发挥作用。最多的情况是里面既有补气的(如*芪、*参、太子参)等,也有通气的(如槟榔、乌药、枳壳、柴胡、香附、陈皮),两者往往互相协同。比如有名的补中益气汤,就是在一推补气药里面加上陈皮这个通气药,反而提高药效。所以吃中药吃萝卜大多没事。2听人说,吃中药期间要注意不吃发物[2]。答:发物是指吃了以后曾经的慢性病根会被发出来的食物。最为有名的典故是朱元璋送蒸鹅给徐达吃,号称导致背部痈疽发作而死。当然发物的威力常常没有这样强,亦或者是那只鹅里已经下了*。总之身体的慢性病确实怕发物导致病情不易痊愈。最常见的包括韭菜加重痤疮,虾蟹加重过敏,肥肉导致心脏病,笋莴苣加重肠炎等。但是每个人差别很大,有人吃了芒果甚至小麦也发生过敏。所以临床原则是病情活动期常见发物不吃,注意清淡饮食,如果遇到吃了什么食物就有不适感,那么记住这个食品以后不吃。3我是热性体质,那么不吃热性食品,只吃寒性食品,对吗?[反之也是]答:典型热性体质是指平时怕热,喜欢喝冷水吃冷饮,动易出汗,精力旺盛的一类人群。经过长年的观察,这类人群往往因为贪凉喜冷,反而因为大量进食冷物导致体质下降。所以不是热性体质多吃寒凉就好,而是吃清淡平和的食物最好。在此基础上加吃些清热解*的菜肴(如苦瓜等类)。凡是有偏性的食物[1](寒性、热性)都不宜多吃,因为人体虽然有寒热的差别,但是人体的细胞最适合最活跃的温度却差别不大。古语有云:鱼生火,肉生痰,青菜豆腐保平安。4听人说,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答:大部分情况是对的。随着季节,往往我们体内需要的元素发生变化。冬天食欲好,容易吃的多,萝卜通气增加胃肠道的通畅。夏天瓜果吃的多,身体容易残留寒湿,要用生姜改善。这些顺应季节的方案,都是古人的智慧。但偶尔对于某些体质偏颇严重的人群不适用,服用了食物后会出现口腔溃疡,便秘或者疲劳,头晕的不良反应,注意就需要停止。5有人说,是药三分*,中药能不能常吃久服?答:中药至今的人体使用的经验已经几千年了,大部分药物非常安全。中药分经典方药和地方草药,其中前者是最为安全的。目前市面上报道的中药导致严重不良反应的,一部分是假药伪劣药,一部分是献方时代的地方草药,像*药子、龙胆草等。随着我国科研进展,一些有肝肾损害的药物也逐渐被淘汰,只有少数信息闭塞的中医还在使用,比如马兜铃、木通、何首乌等。有时候患者出现一些症状,如腹泻头痛等,倒不是药物*性,是机体的正常反应,也不用惊慌。还有时患者本身存在基础病(肝肾功能异常),需要和医生说以调整药物量。不光是药有偏性,甚至食物也有偏性,比如对于寒性肠炎的患者,就不能吃西瓜,多吃一点就肠炎发作。我们不能说西瓜是有*的,应该说西瓜是有偏性的。但是中药治疗就是用这种偏性去纠正身体的偏性。因此中药就像厨师的调料,用的好能治身体偏性,用的不好会出现类似不良反应,但常规停药即能恢复,不是中药*性。只要身体在逐渐改善,中药可以常服。6中药可以和保健品、西药一起吃吗?答:一般可以的。现在生活水平高,很多人常年吃保健品。慢性病患者常年吃西药。我们遇到太多坚持吃中药的患者,随着健康的改善,慢慢减少西药量仍能相关指标正常的案例,这也是百姓喜欢中药的原因。在保健品这块,成分性的和中药不冲突,如脑白金、维生素、钙片等。中药类的保健品如灵芝孢子粉、虫草、西洋参、三七、石斛等,还是需要根据体质选择。偏性很大的单一中药不建议常年吃,最好吃一段时间(半年)停一段时间(数月)。附录1偏性食物类1、生冷类食物绿豆、海带、绿豆芽、苦瓜、西红柿、无花果、梨、*瓜、西瓜、冬瓜、茭白、紫菜、马齿苋、木耳菜、鸭蛋、鸭肉、螃蟹、刺生、啤酒。此类食物均偏寒凉,脾胃虚寒、阳气虚的人少用。 2、发物类食物笋、芥菜、公鸡肉、猪头肉、母猪肉、海鲜及鱼类、鸽子肉、牛肉、狗肉、大蒜、葱等,此类食物均为动风生痰助火之品,容易产生疹、疖、疮、痈等皮肤疾患,或诱发关节炎、过敏性疾病等。结缔组织病、各种热病、皮肤病、肿瘤患者禁用。3、油腻类食物核桃、芝麻、花生、松籽、肥肉、油煎、油炸的食物等,含油脂量较多,容易损伤脾胃健运,造成高血脂及血管硬化等病变。故凡外感疾病、肝胆病、心血管疾病、脾胃虚弱者不用。 4、辛辣类食物葱、蒜、韭菜、生姜、酒、辣椒等,此类食物多辛热,有通阳健胃之功效,过食用则易生痰动火,散气耗血,阴虚体质、血证、热病、痔瘘、痈疖、慢性咽喉病、肠炎、膀胱尿路感染、早泄、月经淋漓等不用。5、鱼腥类食物*鱼、鲤鱼、带鱼、蚌肉、虾、螃蟹及其他水产等,此类食物多为咸寒而腥之发物,多含异性蛋白,易引起过敏反应,多食易伤脾胃并诱发疾病。故脾胃病、过敏性疾病、肿瘤病、热性疾病、大病重病等不用。6.胀气中满食物大豆及豆制品、花生、红枣、核桃、玉米、坚果、苹果、牛奶、红薯等,这些食物容易引起腹部胀气,加重肠胃的不适感。脾胃病、心浮气躁者多不吃。附录2药物食物反应类1.温热药方不能喝冷饮温热药方(肉桂、附子、巴戟天、仙灵脾等)针对的是寒性疾病。喝冷饮不仅不利于药物的吸收,还会减弱药物的效果,损伤胃肠的阳气,加重疾病。2、清热药怕葱、姜、蒜、酒和辣椒如果你正在服用银翘散(金银花、连翘等)或者三*汤(*连、*芩、大*)等辛凉或者苦寒的药物,应避免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例如辣椒、胡椒、酒类和葱姜蒜等,这些饮食会减弱清热凉血类中药的疗效。3、治过敏和肿瘤别吃发物(芒果、海鲜、鸽子、牛狗鹅肉)正在服用治疗哮喘、皮炎、溃疡性结肠炎、克隆恩病、肿瘤、肝病等有或伴有免疫性疾病中药的人,最好不要吃海产类、花生、牛奶、芒果、荔枝、鸽子、牛狗肉等食物。4、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一定要低脂低盐低糖饮食 糖尿病、心血管患者血管容易因为血脂偏高、产生粥样硬化病变。高盐可以引起水钠储留,糖导致感染和机能下降,故应低盐低脂低糖饮食。5、养胃中药“怕”胀气和不容易消化的食物胃肠不好的患者最怕胀气、不容易消化(糯米、大鱼大肉)、生冷的食物,同时多吃或者饮食不规律也将影响养胃中药的效果。6、中药怕和浓茶同服一般浓茶利尿强,且茶叶里含有鞣酸,浓茶里含的鞣酸更多,与中药同服时会影响人体对中药中有效成分的吸收,减低疗效。尤其在服用“阿胶”、“银耳”时,忌与茶水同服,同时服用会使茶叶中的鞣酸、生物碱等产生沉淀,影响人体吸收。如平时有喝茶习惯,可以少喝一些绿茶,而且最好和服药隔开再喝。往期回顾芒种丨一句话说白养生之--芒种月经来了,中药要不要停?从新型冠状病*的中医预防说起苏博士往期养生知识音频合集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