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在办公室正襟危坐的年轻社畜,私底下都可医院挂号单。
上周医院,过了安检机和扫码区之后,仿佛进了社会大观园。
随处可见小年轻,排队的时候前后一打听,还都是疫情那会儿不敢出门闹的。
据我观察,医院的年轻人,都有些与众不同的体验。
要说大学是步入社会前的学校,医院可能就是混进社会后,还时不时得去进修一下生命课程的地方。
三月份的时候,我摸到自己右胸有个明显的肿块。
当时第一反应是打开手机,去知乎给自己看病去了。
在互联网的指导下,我初步给自己确了个诊(不严重那种)。
当时还在上家公司做编辑,摸到这个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的东西以后,我就在那个礼拜的选题会上,惊喜地向同事们宣布了这个消息。
而我同事们的反应如下:
“看病这选题是有点old,细化到胸部没准可能好一点。”
“医院啊,先去看看吧,还能再积攒点素材。”
那会儿不敢往外瞎跑,就生拖到了现在,最近是看准了机会,一连挂了三个号,觉得是时候了。
于是周二的选题会,我把胸的问题又拿到台面上给大家讲,其他编辑不约而同对视几眼。
“唉?医院的是谁来着?哪坏了来着?是不是也报过这题啊?”
众所周知,选题来源于生活。
当我身边没有朋友分手劈腿,没有同事逃离北上广。
也没有被原生家庭催婚困扰的时候,医院瞧瞧,很难得。
只要病情不严重,就抓住吃自己人血馒头的机会,当然,身边任何一个朋友的看病经历,也都不会放过的。
离开办公室的象牙塔,踏进不比医院。抬眼望去,每个排队的患者头上,都顶着选题两个大字儿。
从烟台来北京住了20来天,至今还在验血阶段的中年阿姨。
在诊疗室门口外放打电话,抱怨男友不来陪的中产阶级爱情。
还有连号都没叫到她,就**祟祟钻进了问诊室的看病关系户。
对于一个新媒体编辑来说,既担心着自己的胸部严重程度,又得同时掂量着选题切入的角度,着实让人疲惫。
尤其是写完这篇稿子,医院,再挂号再查b超,再挤进乌央乌央的人堆儿里,哪哪哪都找不着。
看病的复杂心情,一点都不比老年人好到哪儿去。
实际上身边不少年轻的朋友,也都是老患者了。
坚持夏装得露肚脐的都市丽人,病龄少说得有两年。
我前同事七仔,上班那会儿三天两头请假看病,医院。
当代年轻人,只要跟免疫力沾上边,基本就没好。
换季赶着第一批过敏,奶茶喝多就犯上慢性咽炎,养个猫还差点得哮喘。
说句不好听的,这前同事挂过的号,比各位回老家的次数还多。
在北京半夜犯过肠炎和急性胃溃疡,去泰国摩托车事故造成严重脚伤,工作压力大加上男友劈腿造成的焦虑和抑郁症状。
直到现在,她出门吃饭常备胃药,医院复查脚伤。
还时不时被失眠困扰,焦虑症和抑郁症药物一个都离不了。
前前后后在看病上搭的钱,比房租都多。
其他朋友但凡身体出了毛病,也是都先找七仔问问。
医院啥区别?医术哪家强医生哪家好?卖号*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