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炎病论坛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养鸡总挣钱的共性总结,养鸡人必读
TUhjnbcbe - 2021/3/27 9:45:00

马上又到了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春节!大家都是不是期待着年夜饭了呢?

一年一次的团圆饭,想必大伙儿家里都会准备很多大菜吧?

你们有没有打算给小狗也准备一份年夜饭呢?以下有一些小提示,可以让你的小狗更好度过这个节日哟:

快乐过节Tips

在这个喜庆的时候,虽然人类吃的都是大鱼大肉,但是不建议小狗吃这样的伙食哦。

小狗如果一下子吃或是或者、的肉,有可能会拉稀甚至肠胃炎、胰腺炎。

建议和日常保持一致,可以在原有食物基础上添加少量你准备好的食物,并且将正餐减少,特别肠胃敏感的狗狗需要更谨慎。

过年过节家里肯定会来客人,如果客人想要投喂狗狗,我们可以提前准备好零食,提供给客人,这样可以减少他们喂不能吃的食物的可能性。

如果实在控制不了也可以暂时将狗狗和客人分隔开,例如航空箱训练,在房间里玩漏食、嗅闻、互动游戏……

万一不慎吃到不能吃的食物,若是骨头类先观察有没有刺破口腔、狗狗是否有“作呕”、“咳嗽”反应,如果有,建议立刻就医(事先医院);

以及观察追踪狗狗这两天的排便反应有无异常,如果是葡萄、巧克力等不能吃的食物,立刻就医。

过年期间容易出现的对狗狗有害的食物:

煮熟的骨头、重油盐的饭菜、糖果、坚果、葡萄干、巧克力、大葱、大蒜、茶叶渣、酒、年糕、含木糖醇、咖啡因的食物、调味料、药物……

附危险剂量计算示例,仅供参考,就医是第一选择

狗狗体重

牛奶

巧克力

黑巧克力

3-4kg

27g

11g

6-8kg

53g

22g

16-23kg

g

58g

30-35kg

g

g

57-89kg

g

g

更多有*物中*剂量,请参考:

TUhjnbcbe - 2021/3/27 9:46:00

造成坏死性肠炎的因素主要包括营养、应激、球虫病和致病性产气荚膜梭菌。随着集约化和现代化养殖的发展,家禽营养、应激和球虫病带来的坏死性肠炎基本可控,因此在家禽现场养殖中,产气荚膜梭菌成为引起坏死性肠炎的主要原因。家禽坏死性肠炎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尤其夏季温湿度较高时盛行,表现为家禽肠道损伤、营养物质消化吸收降低,是具有较高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严重影响家禽养殖业的发展。本文综述坏死性肠炎的特征、发病机理及营养性预防策略,以期为广大养殖者提供理论参考。

前言

家禽坏死性肠炎是由普遍存在于土壤、粪污、饲料、家禽排泄物和肠道内容物中的厌氧性产气荚膜梭菌引起的世界性疾病,导致死亡率增加、增重降低、饲料转化率提高,同时治疗成本大幅提升,严重影响家禽养殖场的养殖成本和经济收益。据调查,全球范围内每年由于坏死性肠炎造成的经济损失大约20亿美元以上[1],同时还存在未表现出任何临床症状的亚临床坏死性肠炎所导致的鸡群体重降低和饲料转化率提高带来的隐性经济损失。研究表明,与健康肉鸡相比,亚临床坏死性肠炎的肉鸡体重降低12%、FCR提高10.9%[2],不同规模的养殖场常蒙受不同严重程度的隐性损失。因此,家禽生产中有效地控制坏死性肠炎格外重要。研究表明,降低日粮蛋白质、平衡氨基酸、降低日粮中非淀粉多糖含量高的原料成分、防止饲料及饲料原料的霉菌*素污染、使用功能性饲料添加剂、疫苗接种等均是控制家禽坏死性肠炎的有效策略。

1.坏死性肠炎

1.1.坏死性肠炎的特征

造成家禽坏死性肠炎的产气荚膜梭菌是典型的条件致病菌,又称魏氏梭菌,属于革兰氏阳性产气芽孢杆菌,其菌体呈杆状,能分解肌肉和结缔组织中的糖产生大量的气体,导致组织气肿、血液循环受阻,进而导致组织坏死。产气荚膜梭菌正常栖息在畜禽盲肠中,一般不引起发病,但当多种诱发因素存在时,家禽肠道微生物菌群受到破坏,其在肠道中大量繁殖并分泌内*素,导致肠粘膜和肠道屏障完整性被破坏,最终形成坏死性肠炎[3]。研究表明,正常动物肠道中产气荚膜梭菌数量约为1×CFU/g,当其繁殖数量达到1×CFU/g-1×CFU/g时则会产生*素引起肠道黏膜损伤[4]。引起家禽坏死性肠炎的诱发因素多种多样,如日粮设计不合理或霉菌*素污染、鸡舍的环境卫生差、饲养密度大、夏季高温热应激、家禽免疫抑制疾病、家禽感染球虫病等。产气荚膜梭菌在家禽养殖场中普遍存在。一项调查评估显示,家禽养殖场的墙壁拭子中产气荚膜梭菌的检出率为53%、风扇拭子46%、苍蝇拭子43%、入口处的垃圾和鸡场的靴子中检出率分别为43%和29%,即这种微生物在鸡场中广泛存在[5]。

坏死性肠炎是一种导致肠道损伤、消化酶活性降低、肠道内微生物区系紊乱的消化道疾病[3],蛋鸡和肉鸡均可发生,平养尤其高发,且高温高湿的夏季多发[6]。家禽坏死性肠炎的死亡率极高,感染鸡可能还未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就已死亡[5],一般呈散发性、传播速度较快[7],可以通过污染的饲料、垫料、饮水、畜舍环境进行水平传播,也可以通过污染的种蛋进行垂直传播。通常2-6周龄的肉鸡多发,表现为突发的腹泻,患病初期鸡精神沉郁、羽毛蓬松、厌食、挤在一起,患病晚期鸡无法站立、常侧卧躺着、且很快死亡[5,7]。HafezMohamedHafez[8]()用纯化产气荚膜梭菌培养物进行的肉鸡攻*试验表明,在攻*后大约24-36h时肉鸡开始表现出轻度的临床症状,且临床症状迅速爆发,家禽在几小时内严重抑郁并死亡,死亡率可达2%-10%。

临床上,坏死性肠炎导致大部分小肠的黏膜坏死,覆盖有*棕色或浅*绿色纤维性假膜[9],大部分病变发生在小肠上,但也可能发生在肝脏和肾脏等其他器官上[5]。病变首先集中在肠绒毛顶端,表现为上皮细胞的脱落和出血性坏死,然后扩展到隐窝深处、黏膜下层及肌层[10-11],黏膜下层往往粘附有一层泛纤维化坏死膜[12-13]或白质膜,覆盖面积往往占到小肠的三分之二[13]。病鸡解剖常发现其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的肠壁较薄、较脆、很容易撕裂,且肠腔内充满气体和黑棕色液体,可明显观察到肠壁肿胀和肠粘膜单体或聚集的溃疡[13]。患坏死性肠炎死亡的鸡具有腐尸臭味,胸肌深色、干燥,且肾脏苍白[5]。坏死性肠炎常表现为与球虫或其它病*混合感染,发病初期家禽肠道黏膜的基膜和侧面绒毛首先发生损伤,然后损伤扩展至整个黏膜固有层[14]。

1.2.坏死性肠炎的发病机理

造成家禽坏死性肠炎的产气荚膜梭菌正常定殖在家禽肠道内,家禽饲养条件佳、垫料质量好、饲喂日粮组成合理、鸡群健康度高时肠道内有益菌群占优势,产气荚膜梭菌维持在非致病水平,鸡群未表现出坏死性肠炎的亚临床或临床症状。而现实生产中,家禽往往受到艾美尔球虫的感染、免疫抑制性疾病(如马立克病、传染性法氏囊病、鸡网状内皮细胞增生症、禽白血病等)的困扰、夏季热应激、饲料高非淀粉多糖(NSP)或霉菌*素的污染[3],这些诱发因素往往会破坏肠道微生物菌群,使肠道内产气荚膜梭菌大量繁殖并分泌*素破坏肠黏膜、造成肠道损伤,最终导致坏死性肠炎的爆发。

真正导致坏死性肠炎的因素是产气荚膜梭菌在肠道内所生产和释放的α-*素和β-*素[5],它们具有很强的*力,可以经过肠道吸收进入到血液中导致*血症,也是造成禽只死亡的直接原因。产气荚膜梭菌分为5个生物型,即A、B、C、D和E型,主要分泌4种致死性*素(α、β、ε、ι),有研究表明其中内*素(CPE)和β2*素(CPB2)是造成肠道疾病的主要*素[15],但是CPE和CPB2是否参与了产气荚膜梭菌引起的家禽坏死性肠炎暂不清楚[16]。董洁[17]等认为,CPB2和家禽的坏死性肠炎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目前,公认的致病*素是α-*素和成孔*素(NetB*素)。研究表明,A型产气荚膜梭菌分泌的α-*素通过水解宿主细胞膜磷脂成分的磷酰脂酶C和鞘磷脂酶使得细胞膜结构完整性被破坏,导致细胞裂解和组织坏死;而NetB*素可破坏细胞膜磷脂双分子层、在宿主细胞膜上形成孔道结构,打破细胞内外离子平衡,导致胞内Na+、Cl-和Ca2+等外漏,造成细胞凋亡[14]。王莹莹[18]等用小鼠病理模型试验发现,接种NetB*素后小鼠的各内脏器官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病变损伤,且以小肠肠粘膜损伤、绒毛断裂和绒毛脱落最为明显。

2.坏死性肠炎的营养性预防策略

通常控制坏死性肠炎的基础措施包括提高机体免疫力、降低病原菌和调整日粮[19],目前随着对致病机理的深入研究,如何有效的预防也取得相当的进展。

2.1.调整日粮营养

导致坏死性肠炎的主要原因是肠道内环境的改变给产气荚膜梭菌的生长创造了良好的生长环境,而日粮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肠道内环境的稳态。研究表明,日粮谷物类型、蛋白质水平和抗营养因子均与坏死性肠炎有关[20],高蛋白、高碳水化合物日粮会增加坏死性肠炎的发生率[7]。

日粮粗蛋白水平过高、动物源性蛋白含量高或氨基酸不平衡都是家禽坏死性肠炎的诱发因素[21-22]。高含量的粗蛋白或蛋白质来源(尤其是动物源蛋白)不能完全被家禽前肠道消化吸收,未消化的部分则变成后肠道内病原微生物(如产气荚膜梭菌)生长繁殖的营养物质,同时其发酵产物使家禽后肠道的pH值升高,导致产气荚膜梭菌大量繁殖。DarrylC.Wilkie[23]等()在14日龄肉鸡日粮中选用不同来源的蛋白,并在14-21日龄期间每天口服1mL(1.0×CFU/mL)产气荚膜梭菌隔夜培养液攻*,28日龄屠宰后发现采食含鱼粉、肉骨粉、羽毛粉和马铃薯浓缩蛋白日粮的肉鸡回肠和盲肠中的产气荚膜梭菌数显著(P<0.05)高于采食含大豆浓缩蛋白和豌豆浓缩蛋白日粮的试验组,同时日粮中甘氨酸的含量与回盲肠中产气荚膜梭菌的数量呈正相关。肉鸡采食蛋白质和能量水平相似但来源不同的日粮,坏死性肠炎的发生率和病变程度显著不同,如采食含马铃薯蛋白日粮的肉鸡十二指肠和空肠近端的坏死和病变程度极显著(P<0.01)高于采食豆类蛋白日粮的肉鸡[24],可能是因为马铃薯中含有较高的胰蛋白酶抑制因子,使得饲料蛋白的消化率降低,为产气荚膜梭菌等蛋白水解类微生物提供了适宜的生长条件[13]。因此,适当降低日粮蛋白质水平、采用氨基酸平衡模式配制日粮、选择高消化率的蛋白源有助于预防家禽产气荚膜梭菌引起的坏死性肠炎,提高养殖场的经济效益。

众所周知,日粮高水平的不可消化水溶性非淀粉多糖(NSPs)严重影响肉鸡坏死性肠炎的发生。很多实验证明,日粮中含有高水平的大麦、黑麦和小麦时,家禽坏死性肠炎的发生率也提高[13,19],体外消化试验也表明小麦和大麦日粮中的产气荚膜梭菌增殖显著高于玉米日粮[25]。日粮中高水平的NSPs使得肠道食糜粘度增加、食糜通过速度降低,增加产气荚膜梭菌对营养物质的利用率。研究发现,肉鸡采食高水平小麦、黑麦和大麦的日粮比连续三天采食产气荚膜梭菌污染的玉米型基础日粮的总死亡率高(26-35%VS0-12%)[21]。日粮高水平NSPs对营养物质消化率的降低可通过添加葡聚糖酶、木聚糖酶等外源酶制剂得到改善,提高养分利用率和家禽生产性能。Choct[26]等()在小麦基础日粮中添加木聚糖酶后降低了食糜黏性和酵解,增加了营养物质的消化和食糜通过速度,减少了微生物可利用的营养物质,从而减少小肠中微生物的数量。研究也发现,40%-80%小麦替代玉米的海兰褐蛋鸡日粮中添加重组葡聚糖酶和木聚糖酶不影响其产蛋高峰期的产蛋性能和蛋壳品质[27]。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外源酶制剂并不能直接影响产气荚膜梭菌,仅仅通过提高消化率而改善了肠道内环境,降低病原微生物的生长繁殖。

霉菌*素可以在田间或饲料原料贮存期产生,调查显示75%的饲料原料至少被一种霉菌*素污染。霉菌*素主要破坏机体免疫系统、造成对免疫应答的强烈抑制,同时损伤肠道黏膜、增加肠道通透性和破坏肠道屏障功能,最终导致动物的免疫力下降,对各种疾病的易感性增强[6]。攻*试验研究发现,采食呕吐*素污染饲料的肉鸡患坏死性肠炎的比例极显著(P<0.)高于对照组,其十二指肠绒毛高度和上皮的跨膜电阻降低,导致日粮营养物质的吸收减少和肠道上皮的完整性被破坏,因此肠腔内存留的蛋白质浓度升高,这为产气荚膜梭菌的大量增殖提供了有益的条件[28]。选择和应用有效的霉菌*素吸附剂清除或降低饲料中的霉菌*素成为减少坏死性肠炎的辅助手段。

2.2.功能性饲料添加剂

能够提高家禽肠道健康的功能性饲料添加剂在某种程度上均能协助控制坏死性肠炎。目前关于益生菌、益生元、有机酸、植物精油等对家禽坏死性肠炎的影响开展了大量的试验研究。

益生菌是添加于饲料中提高宿主微生物平衡的活微生物,必须能够耐受肠道中的酸和胆汁、能在肠道中稳定存在且产生抑制性产物,起到调节机体免疫应答和肠道微生物平衡的作用[29]。益生菌通过竞争抑制竞争营养和肠粘膜结合位点,并代谢产生短链脂肪酸降低肠道pH值,抑制病原微生物如产气荚膜梭菌的生长繁殖。Hofacre[30]等()用CFU/g产气荚膜梭菌连续3天攻*肉鸡试验发现,饲喂乳酸菌时由坏死性肠炎造成的肉鸡死亡率从60%降低到30%。感染产气荚膜梭菌肉鸡的日粮中添加g/kg凝结芽孢杆菌显著(P<0.05)提高15-35日龄肉鸡的平均日增重、降低料重比,28日龄胸腺指数和35日龄法氏囊指数极显著(P<0.01)提高[31],增强肉鸡免疫力。另有研究表明,产气荚膜梭菌攻*的肉鸡日粮中添加10mg/kg枯草芽孢杆菌极显著(P<0.01)降低28日龄空肠病变评分,且空肠黏膜免疫球蛋白G(IgG)含量显著(P<0.05)增加,而空肠中产气荚膜梭菌数量极显著(P<0.01)降低[32]。类似地,产气荚膜梭菌攻*的雏鸡日粮中添加地衣芽孢杆菌后肠道病变和外周血白细胞数降低,促炎细胞因子IFN-γ、IL-1β和IL-6的表达水平降低[33],能够有效防治家禽的坏死性肠炎。

益生元是不可消化的饲料成分,可以选择性地促进肠道内固有微生物的生长繁殖,调节肠道微生物菌群的平衡。饲料中常用的益生元有甘露寡糖(MOS)、低聚果糖(FOS)等,主要在消化道后段被微生物发酵产生短链脂肪酸降低肠道内pH值,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生长繁殖。甘露聚糖可作为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有害菌1型菌毛的受体黏附在胃肠道肠壁上[34],而β-葡聚糖是先天免疫系统的微生物识别受体[35],能够提高产气荚膜梭菌攻*肉仔鸡血清中单核细胞的吞噬能力,平衡细胞因子的抗炎和促炎作用[36],即甘露聚糖和β-葡聚糖均能刺激免疫系统[37]。孙玉丽[36]等()对4日龄肉仔鸡连续7天用1mL浓度为2×cfu/mL的产气荚膜梭菌菌液进行口服攻*,发现攻*后1天时日粮中的β-葡聚糖促进了肉鸡外周血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而攻*14天后TNF-α的表达显著降低,机体炎症反应恢复,即日粮中添加的β-葡聚糖具有激活免疫反应、缩短炎症期的作用。另一项研究也表明,球虫和产气荚膜梭菌联合感染后的肉鸡日粮中添加mg/kgβ-1,3/1,6-葡聚糖显著(P<0.05)降低肉鸡14日龄和21日龄盲肠内产气荚膜梭菌和大肠杆菌的数量,14-21日龄的平均日增重显著(P<0.05)提高[38]。

有机酸作为营养性饲料添加剂在饲料使用已有几十年,主要被用作防腐剂和控制有害微生物,能有效控制家禽日粮中沙门氏菌、产气荚膜梭菌的危害,提高生长性能。研究表明,日粮中添加含有甲酸、丙酸、丁酸的复合型酸化剂显著(P<0.05)降低沙门氏菌攻*第7天和第14天蛋鸡输卵管的沙门氏菌阳性率,脏蛋率显著(P<0.05)降低、鸡蛋样品中未检出沙门氏菌[39],而感染坏死性肠炎的肉仔鸡日粮中添加4g/kg二甲酸钾显著(P<0.05)降低其35日龄时空肠中大肠杆菌和产气荚膜梭菌的数量[40]。相反,Jerzsele[41]等()研究表明单独添加包被丁酸钠对产气荚膜梭菌攻*的家禽没有明显影响,但是将丁酸钠和植物精油一起用植物脂肪包被后添加在产气荚膜梭菌攻*的家禽饲料中提高了其体增重和肠绒毛高度,并降低病变评分。

3.疫苗接种

坏死性肠炎常表现为与球虫或其它病*混合感染,且大多数高致病性球虫会侵害消化道后段。肠道由于受艾美尔球虫(ECMMs)、NetB*素和胶原蛋白酶的作用而受到损伤,产气荚膜梭菌便能更好地结合在肠壁上并在消化道内定殖,造成更为严重的病变[42],因此疫苗对球虫的免疫也能预防家禽坏死性肠炎的爆发[43]。同时,随着引起坏死性肠炎的重要*素-NetB的发现,研发并构建NetB减*疫苗成为可能。Keyburn[44]等()对成熟母鸡分别用遗传类*素rNetB(SL)单独、或用A型产气荚膜梭菌和类*素与rNetB联合皮下注射免疫,结果发现rNetB(SL)免疫组母鸡具有强的血清免疫球蛋白Y反应,且NetB抗体可以传递到鸡蛋和孵化的下一代,提高子代商品鸡的健康水平。

4.总结

坏死性肠炎常零散性爆发,若控制不当任何农场一年内可能会多次爆发,由于其高死亡率给养殖场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预防禽坏死性肠炎的关键是平衡肠道微生物菌群,通过日粮调整、霉菌*素净化、外源功能性添加剂和疫苗的措施可以有效控制家禽坏死性肠炎,提高生产性能和养殖场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养鸡总挣钱的共性总结,养鸡人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