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炎病论坛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猪回肠炎的防治技术
TUhjnbcbe - 2021/4/8 15:27:00
北京中科白殿疯医院地址         http://www.gs218.com/

立马收到明天猪价!

中国养猪便民信息平台

查猪价看猪病招聘求职出售求购进群学习

猪回肠炎又称猪增生性肠炎,主要表现为病猪间歇性下痢、食欲减退、生长缓慢,猪群整齐度差,一般不会引起猪的高死亡率,常表现为亚临床症状,发病时不易被发现。由于猪只死亡、淘汰以及饲料转化率降低,给猪场造成了严重损失。1发病特点猪回肠炎是由细胞内劳森菌引起的一种以顽固性或间歇性下痢为特征的疾病,亚临床感染猪可从粪便中排出大量的细菌,污染猪栏和猪场的其他区域,经粪—口途径水平传播,大多数病例发生在断奶、生长和育肥阶段。

天气变化、长途运输、饲养密度过大、不良卫生条件等应激因素,均可诱发猪回肠炎。如果猪群内存在免疫抑制性疾病如圆环病*病、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等,以及饲料中霉菌*素作用造成猪抵抗力降低,或猪场同时存在其他肠炎病原,如猪痢疾密螺旋体、结肠螺旋体、沙门氏菌等,也可引起该病的暴发。

感染后初期不表现症状,当小肠损伤严重并增生时,病猪出现下痢。由于小肠系统损伤的程度不同,而出现猪群不整齐、僵猪等现象。该病最大的损失不是猪的死亡和淘汰,而是日增重的下降。

2临床症状(1)急性出血型:多发于育肥猪、后备母猪和后备公猪,急性感染引起血痢和死亡。病程稍长时,排沥青样黑色粪便或血样粪便并发生突然死亡;后期转为*色稀粪;也有突然死亡仅见皮肤苍白而粪便无异常的病例。

(2)慢性肠炎型:多发于保育猪和育肥猪的前期,主要表现为间歇性下痢。患猪症状轻微,表现为腹泻,粪便稀软或不成形,呈黑色、水泥样灰色或*色,内含未完全消化的饲料。

如果发生轻微的回肠炎,腹泻往往不明显,仅有少数猪腹泻。病猪采食正常,但生长速度受阻导致生长缓慢、发育不良,因此发病猪栏内猪群体重相差较大,猪群不整齐现象明显。有些病猪食欲下降,病情严重的猪发生持续性腹泻,使用多种抗生素效果均不理想。大部分慢性感染猪可在发病4~10周后突然恢复正常,生长速度加快,但与正常猪相比,平均日增重降低6%~20%,饲料转化率降低约25%。

该病的特征性病变在回肠,特别是回肠末端20cm处出现增生、坏死或出血性病变;肠黏膜增生,增生的程度在不同病例间差异较大。

(3)亚临床型:表现为亚临床症状的患猪占总感染的70%左右,有可能具备增生性病变,但并未表现出肠黏膜增生及下痢的症状,生长速度和饲料转化率明显下降。3诊断可通过育肥猪出栏的整齐度来判断,一旦猪群出现生长速度不一,就要检查是否患回肠炎。首先要了解该猪场或者该地区是否有过猪回肠炎的病史,若有病史,则应查明用药情况及治疗效果,还要查明该猪场在何时接种过哪种疫苗。(1)初步诊断可根据典型临床症状,观察猪群的整齐度,采食量大小,粪便的数量、形状、颜色,饲料是否变质、饮水量及周围环境情况的变化等。若出现前述症状,可初步确诊为猪回肠炎。(2)实验室确诊剖检病猪及可疑猪,观察肠道的特征性病理变化,可见回肠部位有出血性病变,肠道内有血凝块或尚未完全凝固的血液,外观似一条血肠。

采用WS银染,可将细胞内劳森菌染成黑色。PCR检测细菌特有的基因组,可用于活体粪便检测,也可用于剖检后组织样品检测。需要鉴别诊断的病原有:痢疾、肠道螺旋体、伤寒沙门氏菌、圆环病*、猪瘟等。

4预防(1)采用全进全出的饲养管理制度,搞好环境卫生,执行严格的消*制度,包括进出车辆、进入生产区的人员、猪舍、用具、活动场、道路、环境及废物区等的消*。(2)加强饲养管理,减少外界环境的不良刺激,提高猪体的抵抗力,减少混群、过冷、过热、运输、重新扩群等应激因素。(3)做好各种疫苗接种工作。保证母猪群健康稳定,断奶仔猪接种蓝耳病疫苗。(4)管理好场内员工,加强技术培训,严格遵守场内制度。(5)阶段性药物预防。母猪产前1周至产后1周,在饲料中添加利高霉素或支原净+阿莫西林或支原净等药物,以便切断垂直传播,同时减少母猪产后感染。仔猪断奶后1周内每吨饲料中添加支原净、阿莫西林、林可霉素,1周后将支原净剂量减半,继续使用10d;在70~130日龄时,每吨饲料中添加80%支原净40g,连用7~10d,131日龄至出栏不添加任何药物。5治疗治疗可用新霉素、泰乐菌素、硫粘菌素、利高霉素和支原净+阿莫西林等拌料投喂。哺乳仔猪或急性病例可注射泰乐菌素,也可肌注林可霉素,同时配合痢菌净针剂,注射1次/d,连续治疗6d。食欲减退但有饮欲的病猪可采用可溶性药物饮水治疗。

在流行期间和调运前或新购入猪只时,在饲料中添加药物进行预防,在每吨饲料中添加2kg利高霉素,连用7~10d,利高霉素中的林可霉素和大观霉素比例为1∶1。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猪回肠炎的防治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