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的肠癌,都是息肉惹的祸
近10年来,虽然我国癌症的整体发病率有所降低,但结直肠癌发病率却有升高趋势,而且已从几十年前的第六位上升至了第三位,甚至居于城市第二大癌症。有专家表示,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结直肠癌有取代肺癌成为癌王的趋势。一般认为,80%-95%的大肠癌是一步步从大肠息肉(腺瘤性)演变而来的,这个过程一般需5-15年,但个体差异不同。虽然腺瘤的癌变程度很高,但也不是所有的息肉都会癌变,所以,查出息肉也不必过度紧张。因为其一般没有临床症状,临床上只有很少一部分肠息肉患者出现便血、黏液便、腹痛等异常,而这些症状也常常缺乏特异性,因此要确诊肠息肉还得依赖结肠镜检查。大肠息肉其实就是肠黏膜表面上隆起性的病变,通俗地说,是长在肠管内的一个肉疙瘩。大肠是息肉的好发部位,由于很少引起症状,也很少引起出血和梗阻,因此往往不易被发现,多数是在体检或检查其他疾病时才被发现的。及时发现并切除它之后有效养护,就能有效避免肠癌的发生。一旦发现肠息肉,建议择机切除
息肉本身不是癌,但有可能变成癌,一旦发现有肠息肉,首先调整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必要情况下最好尽早切除,以免带来其他疾病或发生癌变。大肠息肉从性质上划分,常见的主要是炎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前者由肠道增生性炎症引起几乎不恶变;腺瘤性息肉恶变的几率较炎性息肉高,腺瘤属癌前病变已被公认。腺瘤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混合性腺瘤三种,绒毛状腺瘤的癌变率最高,管状腺瘤的癌变率最低。腺瘤性息可能与遗传、慢性炎症刺激、生活习惯、慢性便秘等因素有关。由于息肉有癌变可能,一般建议一旦发现肠息肉,都要切除并做病理检查,遵医嘱进行复查。1)增生性息肉:最常见的一种息肉,又名化生性息肉。远侧大肠为多,较小,直径多<1cm,表面光滑,基底较宽,单发或多发。这类息肉不发生恶变。2)炎症性息肉:又名假息肉,是肠黏膜长期受慢性炎症刺激而形成的息肉样肉芽肿,多见于溃疡性结肠炎,阿米巴痢疾及肠结核等病的病变肠道。3)管状腺瘤:起源于直肠或结肠的良性息肉被称为腺瘤,并可进展成为癌变肿瘤。腺瘤十分常见,尤其是在50岁之后。圆形或椭圆形,表面光滑或有分叶,大小不一,直径多<1cm,80%有蒂。此类息肉癌变率约1%-5%。4)绒毛状腺瘤:较少见,多为单发。以直肠最常见,其次为乙状结肠。此类息肉癌变率较高,较管状腺瘤高10倍以上。5)混合状腺瘤:这类癌变率介于管状腺瘤与绒毛状腺瘤之间。6)家族性息肉病:癌变率几乎%。大量研究证明:如果有一人得了结直肠癌,其直系亲属(父母、子女、兄弟姐妹)得结直肠癌的概率是常人的2-3倍。而没有经过治疗的家族性息肉病患者,10-20年的癌变几率是%!肠镜检查是发现息肉和早癌最有效的手段结直肠癌是目前为数不多的可以有效预防的癌症,它大多由息肉演化而来,发展迟缓,一般需要5-15年,甚至更长,在此期间,调整饮食结构,给予营养干预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一般人群应从50岁开始筛查结直肠癌。也就是说,50岁以上的人,无论男女、无论是否有症状、无论是否有危险因素,都应做日常养护。高危人群包括:有肠炎性疾病史;有长期慢性腹泻、慢性便秘、粘液血便史;慢性阑尾炎或阑尾切除术后、胆道疾病、糖尿病史;有下腹部放疗史;有消化道肿瘤家族史。这些高危人群应从40岁开始定期筛查结直肠癌。遗传性高危人群指有结直肠癌家族史者,这些人应从40岁开始筛查。另据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最新指南,如有1名一级亲属在60岁前诊断或2名1级亲属在任何年龄诊断结直肠癌,应从家族中最早诊断结直肠癌者的患病年龄减去10岁开始筛查,或是最迟于40岁开始每年做结肠镜检查。息肉会复发切除之后要养护与复查即使是切除了息肉,环境没改变,遗传因素不会改变,所以仍然有复发的可能,所以即使切除后,也要定期复查,日常养护这个很重要。肠道腺瘤性息肉复发过程很复杂,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可以这么理解:肠息肉切除后,导致肠道长息肉的原因或环境没有改变,这片“土壤”还是容易滋生息肉的。一般认为要到80岁后肠道长息肉才会逐渐停止,尤其肥胖、高血脂和有息肉家族史的人更容易长息肉。肠镜下切除息肉创伤小恢复快,但息肉的残端可能会复发再长出息肉,局部复发率达10%-35%!为期两年的一项监测发现:65%-75%息肉切除后又有了新生或复发的息肉。术后第一年再发生息肉的危险性是正常同龄人的16倍,直到4-6年后才与一般人群相似;复发瘤切除后,再次复发者仍占1/3,尤其是直径大于2cm息肉的复发率更高。此外,大肠息肉术后复发率高可能还与以下两个原因有关:1.大肠息肉的发病原因不是很明确,手术只是去除了息肉,并未去除病因,所以容易复发;2.大肠镜检查时,大肠息肉的漏诊率高。这是由于肠道准备情况,医生经验、手法以及大肠的生理结构等影响。由于大肠走行迂曲,再加上大肠黏膜皱襞的遮挡,所以大肠息肉(特别是小的息肉)的漏诊率较高。第二次发现的大肠息肉不一定是新长出来的,也可能是第一次漏诊的。何时复查?如何复查?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推荐结直肠癌高风险人群结肠镜筛查时间是3年;临床上通常根据结肠镜病理检查结果、切除完整性、肠道准备、健康状况、息肉家族史和既往病史等来决定复查时间;对于低中风险息肉切除术后复查时间建议在1~3年内。对有下列情况时建议短期在3~6月内复查一次肠镜:肠道准备欠佳,影响检查视野者;因各种原因上次未能完成全结肠检查者;一次切除息肉总数超过10个者;大于1cm的广基息肉采用分片切除者;大于1cm绒毛息肉伴重度异型增生;息肉已局部癌变未达黏膜下层或超过黏膜下层不愿追加手术切除者。同时,如果曾经有结肠息肉病史、家族史的患者,也应该加大复查频度。单发息肉切除、病理证明是良性的,刚开始每年只需查一次肠镜,连续2-3年检查不复发,说明这个人息肉复发的概率小,之后可以改为每5-10年查一次。最好的预防就是日常养护
结肠息肉的发病原因目前并不完全清楚,除了注意不要久坐、减少高脂肪高蛋白饮食、戒除烟酒、适当运动之外,最好的方法就是做专项养护,尤其是40岁以上人群。现在的观点是,95%以上的大肠癌是大肠息肉中的腺瘤癌变而来的,因此,大肠腺瘤是应该尽早治疗和预防。但并不是所有的腺瘤都会癌变,因此无需盲目紧张。本文来源:转载甘诺宝力
家庭健康守护专家
传承爱、传承健康
让每个家庭都有一位从事健康的人,因为家庭健康是一种责任,是一种使命,是一种希望
如果感觉此文对您的健康有帮助,请
其实关于结直肠癌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癌症,总体来说,直肠癌的发展速度还是比较慢的,是一种恶性程度上面相对较低的癌症。根据病情的早晚,直肠癌可以分为一二三四期。早期的直肠癌一般都是指的一期或者是二期的直肠癌,三期则是属于局部晚期的肿瘤,四期则是已经出现远处转移,属于晚期的癌症。
因为通常来说,一期,二期,三期和四期的直肠癌。对于一期的患者们来说,五年的生存率统计学的数据或许就是在90%以上。这也就是说90%左右的患者是能够活到五年以上。但是如果在五年以上患者还存活的话,我们可以下一个诊断叫做临床治愈。如果一期的患者手术成功之后,是不需要去进行放化疗的。
但是二期的患者就很不好说了。首先我们需要看它有没有手术之后复发转移的高危因素,比如说局部浸润是到了t4,低分化,有脉管癌栓,神经侵犯,淋巴结清扫的个数不足12枚。
如果类似这样的病人的话,那么或许就必须得做手术之后的辅助化疗,否则在短时间之内,或许就很有可能发生复发和转移,这个复发转移的时间则是因人而异,有的是一年,有的则是半年,甚至时间更短。
现在我们来详细的介绍一下一期直肠癌和二期直肠癌。
一期直肠癌:
这是最早期的直肠癌,肿瘤并没有浸透直肠壁,治疗效果非常的好,单纯的手术切除或许就可以了,复发率和转移的概率其实都非常的低,术后不需要放化疗,治愈率基本上都是在90%以上,治疗效果也非常的理想。
二期直肠癌:
二期的直肠癌,其中包括了T3和T4,这个时候的肿瘤已经侵犯了我们整个身体的肠壁,甚至长到了直肠周围的组织之中,例如女性的阴道和子宫,男性的前列腺以及精囊。
二期的直肠癌的复发率相对比较的高,按照标准的治疗方案来计算的话,二期的直肠癌应该先做放疗,等到肿瘤缩小之后,再做手术,手术之后再做化疗,这样或许就可以降低局部的复发率。如果接受这种标准化的治疗方案,二期的直肠癌的局部复发率低于10%左右,总的5年生存率80%以上。
当然直肠癌的病人还有一个非常特殊的地方,那么就是要看他的原发灶的部位。如果是一个中低位的直肠癌,手术之前或许就可以诊断为T4的,建议手术以前就得做新辅助放疗,但是如果没有错的话,手术之后一定要做辅助类的放疗。
主要的目的其实就是为了控制局部的复发,提高手术的切除率,提高保肛率。如果手术之前诊断为t3的病人,只能是推荐去做放疗,而并不是强制一定要做。因为有可能有一部分的病人,做了也没有任何的效果,只是白做而已。
高位的直肠,是不需要考虑放疗。
总而言之,一期的病人的预后还算是不错的,但是对于晚期的患者而言,即使所有的手段都用上,中位生存时间大概或许也只有30个月左右。
但是早期的直肠癌治疗效果还是非常不错的,复发率和转移率都是比较低,只要接受标准化的治疗,根治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各位朋友千万不要丧失信心,听从医生的意见,好好的进行治疗即可。
长按指纹
一键